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症状解析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症状表现多样,其严重程度与凝血过程受影响的程度密切相关。
1. 出血倾向:轻度患者可能出现少量皮肤出血点,而严重患者则可能出现广泛的皮肤、黏膜瘀斑或血肿。典型的皮肤瘀斑、内脏出血以及创伤部位的出血是常见的临床表现。
2. 血栓相关表现:
(1) 皮肤血栓塞:指尖、脚趾、鼻尖、耳廓等部位的皮肤可能出现发绀、斑块,甚至出血性坏死和干性坏死。
(2) 肾血栓形成:可能导致急性肾无尿、氮质血症等急性肾衰竭症状。
(3) 肺血栓形成: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甚至咯血和急性肺衰竭。
(4) 胃肠血栓形成:可能引发胃肠出血,伴随恶心、呕吐和腹痛。
(5) 脑血栓形成:可能出现烦躁、嗜睡、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严重时伴有惊厥、颅神经麻痹和肢体瘫痪。
3. 休克与溶血:四肢冷、紫绀、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在DIC中较为常见。由于微血管病变,红细胞可能遭受机械损伤,导致黄疽、贫血和血红蛋白尿的发生。
二、诊断要点
DIC的诊断是基于对病因学、发病学和临床表现的综合分析。诊断DIC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存在引发DIC的原发病因。
2. 出现DIC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出血、循环功能障碍及器官功能不全等。
3.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凝血指标异常,如血小板显著减少、Fbg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减少(过度代偿型除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等。
当实验室检查结果存在矛盾时,需要借助更具特异性的指标进行诊断。例如,通过测量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四因子以及血浆凝血酶-ATⅢ复合物等,了解血液中凝血酶产生的动态变化。通过测量血浆D-聚体或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可以了解是否存在继发性纤溶,并估计其程度。值得注意的是,DIC的实验室诊断至关重要,因为DIC的病因复杂,不同阶段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变化多样。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实验室诊断标准的差异,但主要基于Colman的早期标准。若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PT延长以及Fbg低于2g/L三项中仅有两项符合,仍需结合纤溶指标如3P测试、凝血酶的时间以及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等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