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探索肠系膜栓塞的源头与发病机制
在探寻生命的奥秘中,我们不得不关注一种被称为肠系膜栓塞的病症。肠系膜栓塞,听起来似乎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相距甚远,然而它却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状况,其源头和发病机制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病因
肠系膜栓塞的栓子大多源自心脏。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的心内膜炎、瓣膜疾病或瓣膜置换术后等,都可能引发栓子的脱落。心血管导管手术也可能导致栓子脱落。在某些情况下,栓子的来源并不明确。值得注意的是,肠系膜上的动脉与腹主动脉以锐角分离,几乎与主动脉平行,因此栓子容易进入形成栓塞。
二、发病机制
栓子往往会堵塞在肠系膜上的自然动脉狭窄部分,如第一个空肠远端结肠中的动脉分支或其他更远的部分。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的第1厘米处的动脉粥样硬化部分。无论是栓形成还是血栓形成,动脉堵塞后,远端分支都会痉挛。受影响的肠道因缺血而呈现苍白色,处于收缩状态。
肠粘膜对缺血极为敏感。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仅10分钟后,肠粘膜的超微结构就会发生显著变化。缺血1小时后,组织的变化更为明显,粘膜下水肿,粘膜坏死脱落。在缺血的早期阶段,肠道平滑肌先收缩,随后因缺血而松弛。虽然如果动脉血流恢复,小肠仍能充满活力,但会有明显的再灌注损伤。如果缺血持续较长时间,会导致肌肉和浆膜坏死,引发腹膜炎,肠道发绀或深黑色。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血管阻塞在肠膜上动脉出口,可能会引起Treitz韧带以下所有小肠和右半结肠的缺血坏死。常见的栓塞部位在结肠中动脉出口以下,可能导致Treitz韧带和回盲瓣之间的大多数小肠坏死。栓塞的位置越接近主干远端,受累的小肠范围越小。在轻度缺血纠正后,肠粘膜虽然能够再生,但可能出现新绒毛形状异常、萎缩等暂时性的吸收不良。部分坏死肠组织疤痕愈合后,还可能引发小肠段狭窄。
肠系膜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状况,其源头和发病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了解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病症的本质,还有助于为治疗和预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