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舍不得丢东西?3个特征都有,可能得了这种病
健康知识 2023-05-28 21:30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异常行为:通通不许丢
这是在物质生活丰裕的二十一世纪出现的精神病症──二○一三年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将「储物症」从强迫症项目独立为精神病症的一种。
「储物症」盛行的状况,可以参考近年美国很夯的电视节目「CLEAN HOUSE」(台译:狗窝大作战)。节目中由设计师、拍卖专家组成的主持团队,协助许多家中物满为患的朋友(老中青都有),将囤积物透过车库拍卖筹募整修装潢基金,为屋主打造梦想中的美好家居!更早之前日本电视台也制作过清理垃圾屋的节目,苦主大多为老人,在明星协助下清理多日终于还房屋原本面目,只是因长久堆积杂物以致房屋结构多已破坏,要经过整修才符合安全住屋标准。当时节目给观众一种刻板印象,好像储物症是老人家的专利,真的是这样吗?
先从了解老人家眼中的「丢东西」说起
年老父母居住的老家几乎都有对象堆积的问题,相信很多成年子女也都有帮忙整理的不悦经验。但是──明明没有留存必要的东西,为什么这也不许丢那也不许丢?假如子女自作主张偷偷丢弃,父母往往会跟在后面把东西从垃圾堆里捡回来;假如丢弃成功,日后父母忽然想到某件东西时,却发现已被丢掉,那么帮忙清理的子女很可能会被念一辈子,真是情何以堪。
其实储物症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各年龄层都可能碰到储物成症的问题。而这些被堆积对象困扰的朋友,并非一开始就住在堆满杂物的房子里,毕竟谁不愿住在干净清爽的房子里?只是因为长久的一时不舍、一时懒散,日积月累终于无力收拾,自暴自弃地继续堆积。
话说回来,为什么大家印象中总认为囤积者大多是老人?简单说,人活久了自然会在回忆里累积许多往日情怀,转换到实体空间里就是舍不得丢弃的各色对象。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老人会舍不得丢弃对象?
原因一、物品与记忆链接:囤积的物品莫不饱含回忆与情意,主人担心这些具体线索一旦丢失,美好回忆将如断线风筝,杳无踪迹可循而不再有人生经验链接。
原因二、大脑之退化现象:老人因为退化的关系,以致大脑的逻辑、推理能力变差,弹性调整能力也随之变差,整理对象时容易出现断点、乱点、错点。
断点:失智者、注意力不集中者和储物症患者的大脑都会出现断点!整理对象时若断点太多,会造成注意力偏移,往往整理到一半就去做别的,以致永远整理不完。储物症患者的大脑断点特质是本来先暂时放一下,然后就忘了放哪儿,便又叠上其他对象,最后就忘了原来是放在哪里了。
乱点:将对象放在不对的位置。例如:将厨房用具放到书房。
错点:将对象放错位置。例如异位症就有错认物品、错放物品的症状。
原因三、身体衰老难清理:由于年老力衰而无法爬上爬下的大扫除,就算清出大量垃圾与回收对象也无力拎出去处理,以致愈积愈多而成垃圾屋。如果年轻时就有囤积对象倾向,到了老年清不动时,状况不会好转只会更糟。
原因四、器质性病变引发:老人家很可能因为中风、肿瘤、癫痫等器质性病变造成大脑伤害,以致到了老年才出现囤积、储物行为。
原因五、人生之重大变故:年老父母如逢丧子之痛,不论是因为意外或生病,老父老母体认到自已无法回到年轻时期再生育,悲痛中不禁唏嘘人生难以回头的无奈,有些就开始囤积对象,借以找回自我的「掌控感」,疗愈丧子之痛。
关于储物症的特征,下面看医师怎么说
「储物症」不是忽然哪一天突然发作的,就像塞满空间的各式囤积物也不会是一天跑出来的,一定有其背后原因与进程。大多数储物症患者一开始的起点,不脱工作、情感与打发兴趣这三大范畴。例如有案例是妻子因婚姻不美满开始疯狂购物,终致一发不可收拾。该如何收拾这样的局面?身心科医生大多会请她的先生或家人(可能是促成储物症的共犯)来协助清理,并建议他们陪伴患者一起购物,借此产生正面的购物模式,从而重建沟通与互信互谅的模式,让病态的疯狂购物转变为理性与欢乐和谐的购物体验。
根据门诊经验,储物症患者通常有三个特征:
1.焦虑。例如:社交技巧欠佳者、自我感觉不佳者都可能产生焦虑,有人就会狂买精品来抚平心中焦虑,薪水不够买就盗用公款,不知不觉精品就堆满屋子。
2.冲动控制不佳。例如:婚姻失和者可能陷入疯狂购物地狱,更得不到另一半的谅解。
3.注意力失调。例如:做事容易分心、爱乱买、不善收拾,不知不觉就掉进储物症的泥淖。
其实储物症患者不能光看房屋实体空间,还要关注其心理空间,但是不论是实体空间、心理空间还是空间密度,都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难以丢弃,举凡图书、衣物、食物与动物的囤积,说穿了都是想要找回掌控感,这些不会言语、不会怨叹的对象与动物,正好可以满足其掌控的欲求,同时随着对象增加而产生莫名的成就感,也正是患者所欠缺与企求的感受。囤积的对象通常是以心中想要的或熟悉的等有渊源的对象为主。例如老人家囤积报纸可能与「记忆」有关,想把珍贵的、重要的记忆保存起来之故。
老人家都囤积哪些东西?
下面看医师建议怎么应对储物症?
子女该怎么做?
老人家有储物过多的倾向时,不需要立刻认定为储物症,甚至与脏污、垃圾屋产生联想,担心严重影响生活起居──煮食、洗澡、如厕、睡觉都等机能无法正常运作。我认为这可能是受到日本电视节目影响,其实这些极端的例子是极少数,实在不需要自己吓自己。
面对老人家储物过多的现象,建议子女见招拆招,毕竟硬要丢弃必定会引发反弹与碎念,而且因为老人家心境未改变,所以空间很快又会恢复到之前堆积的状况,甚至变本加厉。建议子女要有「入境随俗」的心理准备,所谓「随俗」包含心理环境的「俗」与居住环境的「俗」,在不影响老人家熟悉感,以及居住与活动安全的前提下,先做有限度的调整与清理,不用大动干戈引起反弹,若清理效果良好,老人家也能平顺接受,之后再做进一步的清理。
给照顾者的重点笔记
储物症不是老人家的专利,各个年龄层都可能碰到,当你自我感觉不好、工作生活让你产生焦虑感、家庭或亲密情感出现问题,都可能是储物症的引信。对非老年族群而言,大破大立式地改善空间环境,有助于对心境产生正面影响,进而激励当事人迎接崭新的生活空间、创建新的生活态度,自我的评价也会随之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若生长在父母有储物症的家庭,会以为家中囤积满满是正常现象,直到发现别人家并非如此,才知道自己家有多么不正常。这类型孩子的未来会怎样发展?结果只有两个,一是与父母家人在垃圾屋中绝望地活下去,在习得的无力感中放弃改善居住环境的可能。当自己有家有屋时重蹈父母覆辙,在自己的垃圾屋中生活。二是逃离垃圾屋,与父母家人断绝往来,成为自我放逐的灵魂,父母过世后留下的垃圾屋,往往成为子女此生最大的梦魇。
所以,子女要让自己坚强,身心保持健康愉悦,面对父母的过度储物乃至于家中囤积满满的状态,才有足够的正向POWER,做出对老父老母与自己皆有益的处理对策。大家加油啰!
该文章《就是舍不得丢东西?3个特征都有,可能得了这种病》由网友『何人执笔』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这是在物质生活丰裕的二十一世纪出现的精神病症──二○一三年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将「储物症」从强迫症项目独立为精神病症的一种。
「储物症」盛行的状况,可以参考近年美国很夯的电视节目「CLEAN HOUSE」(台译:狗窝大作战)。节目中由设计师、拍卖专家组成的主持团队,协助许多家中物满为患的朋友(老中青都有),将囤积物透过车库拍卖筹募整修装潢基金,为屋主打造梦想中的美好家居!更早之前日本电视台也制作过清理垃圾屋的节目,苦主大多为老人,在明星协助下清理多日终于还房屋原本面目,只是因长久堆积杂物以致房屋结构多已破坏,要经过整修才符合安全住屋标准。当时节目给观众一种刻板印象,好像储物症是老人家的专利,真的是这样吗?
先从了解老人家眼中的「丢东西」说起
年老父母居住的老家几乎都有对象堆积的问题,相信很多成年子女也都有帮忙整理的不悦经验。但是──明明没有留存必要的东西,为什么这也不许丢那也不许丢?假如子女自作主张偷偷丢弃,父母往往会跟在后面把东西从垃圾堆里捡回来;假如丢弃成功,日后父母忽然想到某件东西时,却发现已被丢掉,那么帮忙清理的子女很可能会被念一辈子,真是情何以堪。
其实储物症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各年龄层都可能碰到储物成症的问题。而这些被堆积对象困扰的朋友,并非一开始就住在堆满杂物的房子里,毕竟谁不愿住在干净清爽的房子里?只是因为长久的一时不舍、一时懒散,日积月累终于无力收拾,自暴自弃地继续堆积。
话说回来,为什么大家印象中总认为囤积者大多是老人?简单说,人活久了自然会在回忆里累积许多往日情怀,转换到实体空间里就是舍不得丢弃的各色对象。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老人会舍不得丢弃对象?
原因一、物品与记忆链接:囤积的物品莫不饱含回忆与情意,主人担心这些具体线索一旦丢失,美好回忆将如断线风筝,杳无踪迹可循而不再有人生经验链接。
原因二、大脑之退化现象:老人因为退化的关系,以致大脑的逻辑、推理能力变差,弹性调整能力也随之变差,整理对象时容易出现断点、乱点、错点。
断点:失智者、注意力不集中者和储物症患者的大脑都会出现断点!整理对象时若断点太多,会造成注意力偏移,往往整理到一半就去做别的,以致永远整理不完。储物症患者的大脑断点特质是本来先暂时放一下,然后就忘了放哪儿,便又叠上其他对象,最后就忘了原来是放在哪里了。
乱点:将对象放在不对的位置。例如:将厨房用具放到书房。
错点:将对象放错位置。例如异位症就有错认物品、错放物品的症状。
原因三、身体衰老难清理:由于年老力衰而无法爬上爬下的大扫除,就算清出大量垃圾与回收对象也无力拎出去处理,以致愈积愈多而成垃圾屋。如果年轻时就有囤积对象倾向,到了老年清不动时,状况不会好转只会更糟。
原因四、器质性病变引发:老人家很可能因为中风、肿瘤、癫痫等器质性病变造成大脑伤害,以致到了老年才出现囤积、储物行为。
原因五、人生之重大变故:年老父母如逢丧子之痛,不论是因为意外或生病,老父老母体认到自已无法回到年轻时期再生育,悲痛中不禁唏嘘人生难以回头的无奈,有些就开始囤积对象,借以找回自我的「掌控感」,疗愈丧子之痛。
关于储物症的特征,下面看医师怎么说
就是舍不得丢东西?3个特征都有,可能得了这种病
正点医师这样说「储物症」不是忽然哪一天突然发作的,就像塞满空间的各式囤积物也不会是一天跑出来的,一定有其背后原因与进程。大多数储物症患者一开始的起点,不脱工作、情感与打发兴趣这三大范畴。例如有案例是妻子因婚姻不美满开始疯狂购物,终致一发不可收拾。该如何收拾这样的局面?身心科医生大多会请她的先生或家人(可能是促成储物症的共犯)来协助清理,并建议他们陪伴患者一起购物,借此产生正面的购物模式,从而重建沟通与互信互谅的模式,让病态的疯狂购物转变为理性与欢乐和谐的购物体验。
根据门诊经验,储物症患者通常有三个特征:
1.焦虑。例如:社交技巧欠佳者、自我感觉不佳者都可能产生焦虑,有人就会狂买精品来抚平心中焦虑,薪水不够买就盗用公款,不知不觉精品就堆满屋子。
2.冲动控制不佳。例如:婚姻失和者可能陷入疯狂购物地狱,更得不到另一半的谅解。
3.注意力失调。例如:做事容易分心、爱乱买、不善收拾,不知不觉就掉进储物症的泥淖。
其实储物症患者不能光看房屋实体空间,还要关注其心理空间,但是不论是实体空间、心理空间还是空间密度,都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难以丢弃,举凡图书、衣物、食物与动物的囤积,说穿了都是想要找回掌控感,这些不会言语、不会怨叹的对象与动物,正好可以满足其掌控的欲求,同时随着对象增加而产生莫名的成就感,也正是患者所欠缺与企求的感受。囤积的对象通常是以心中想要的或熟悉的等有渊源的对象为主。例如老人家囤积报纸可能与「记忆」有关,想把珍贵的、重要的记忆保存起来之故。
老人家都囤积哪些东西?
类别 | 说明 |
衣 | 衣物也包括相关生活用品,这类囤积物较常见。 |
食 | 因为台湾饮食不虞匮乏,故囤积饮食者较少。 |
住 | 居家用品的囤积也属常见,主要是有共同生活记忆的物品。例如:牙膏、牙刷等。 |
行 | 过去旅行、共同体验或经历,所购买或获赠之物。 |
下面看医师建议怎么应对储物症?
子女该怎么做?
老人家有储物过多的倾向时,不需要立刻认定为储物症,甚至与脏污、垃圾屋产生联想,担心严重影响生活起居──煮食、洗澡、如厕、睡觉都等机能无法正常运作。我认为这可能是受到日本电视节目影响,其实这些极端的例子是极少数,实在不需要自己吓自己。
面对老人家储物过多的现象,建议子女见招拆招,毕竟硬要丢弃必定会引发反弹与碎念,而且因为老人家心境未改变,所以空间很快又会恢复到之前堆积的状况,甚至变本加厉。建议子女要有「入境随俗」的心理准备,所谓「随俗」包含心理环境的「俗」与居住环境的「俗」,在不影响老人家熟悉感,以及居住与活动安全的前提下,先做有限度的调整与清理,不用大动干戈引起反弹,若清理效果良好,老人家也能平顺接受,之后再做进一步的清理。
给照顾者的重点笔记
储物症不是老人家的专利,各个年龄层都可能碰到,当你自我感觉不好、工作生活让你产生焦虑感、家庭或亲密情感出现问题,都可能是储物症的引信。对非老年族群而言,大破大立式地改善空间环境,有助于对心境产生正面影响,进而激励当事人迎接崭新的生活空间、创建新的生活态度,自我的评价也会随之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若生长在父母有储物症的家庭,会以为家中囤积满满是正常现象,直到发现别人家并非如此,才知道自己家有多么不正常。这类型孩子的未来会怎样发展?结果只有两个,一是与父母家人在垃圾屋中绝望地活下去,在习得的无力感中放弃改善居住环境的可能。当自己有家有屋时重蹈父母覆辙,在自己的垃圾屋中生活。二是逃离垃圾屋,与父母家人断绝往来,成为自我放逐的灵魂,父母过世后留下的垃圾屋,往往成为子女此生最大的梦魇。
所以,子女要让自己坚强,身心保持健康愉悦,面对父母的过度储物乃至于家中囤积满满的状态,才有足够的正向POWER,做出对老父老母与自己皆有益的处理对策。大家加油啰!
该文章《就是舍不得丢东西?3个特征都有,可能得了这种病》由网友『何人执笔』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