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击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因
形态异常于肩峰前外端,骨赘形成于肱骨大结节部位,以及肩锁关节的增生肥大,均可能诱发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距减小。这一变化将直接导致肩峰下结构的挤压与冲击,尤其于肩峰前三分之一及肩锁关节下部位。反复冲击将可能造成滑囊、肌腱的损坏甚至断裂,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表现
冲击征,其临床表现源于肩峰下关节因解剖结构或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肩峰下组织冲击。其病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水肿出血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此阶段主要由于肩关节的过度使用或累积性损伤引发,如日常劳动、运动等。一次性严重的肩损伤,如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水肿和出血,也可能导致此症状。虽然此期肌肉力量会因疼痛而减弱,但肩袖撕裂症状并不明显。通过肩峰射利多卡因可缓解此期的疼痛。
第二阶段,即慢性肌腱炎和滑囊纤维变性期,多发于中年人群。此阶段肩峰反复冲击使滑囊纤维化,肌腱反复损伤引发慢性肌腱炎。增厚的滑囊和肌腱占据了肩峰下的空间,从而增加了冲击的机会和频率,导致持续的疼痛症状。在疼痛缓解期,患者仍会感受到肩部的疲劳和不适。物理检查更容易发现疼痛弧征和阳性冲击试验。肩峰射利多卡因试验可使疼痛得到暂时缓解。
第三阶段,即肌腱断裂期,主要病理变化是冈上肌腱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部分或完全断裂。这一阶段的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肌腱的退化程度和修复能力与年龄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冲击征都会导致肩袖破裂,也并非所有的肩袖损伤都是由冲击征引起的。冲击征引起的肩袖破裂在创伤史中约占一半左右。大多数病例的损伤力实际上小于导致肩袖完全断裂所需的外力,这表明肌腱退化因素的重要性。随着病程的延长,冈上肌、冈下肌和三角肌相继出现肌肉萎缩和肌力减弱。物理检查容易发现疼痛弧征、砾石轧制和阳性冲击试验等症状。关节造影仍然是完全肩袖破裂的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损伤通常伴随着冈上肌腱的损伤出现。肩袖的广泛撕裂可能迅速恶化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状况。在第二阶段也可能发生肌腱的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特定的物理检查如Yergason试验阳性、肩后伸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试验阳性等,可以表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病变。关节造影和关节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