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病是怎么引起的
一、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
阳光中的紫外线是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关键因素。当阳光照射足够强烈时,我们的皮肤会生产充足的维生素D。生产数量与紫外线的强度、照射时间以及皮肤暴露的面积成正比。但在冬季或春季,由于户外活动减少、生活在雾区、工业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以及高层建筑阻挡阳光,紫外线照射不足,导致维生素D的合成减少。
维生素D摄入不足在婴幼儿中尤为常见,尤其是那些未食用维生素D强化乳制品的2岁前的婴幼儿和长期母乳喂养未及时补充鱼肝油的儿童。由于生长迅速,儿童相对容易缺乏,特别是早产儿、双胞胎和低出生体重的儿童,他们体内的D、钙和磷储存较少,出生后生长迅速,容易患佝偻病。对于多次怀孕和长期哺乳的母亲,由于大量消耗钙,如果维生素D摄入不足,很容易引发骨软化病。
一些疾病如慢性乳糜泻、肝胆疾病等,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在老年人中,由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效率降低,肠道对维生素D的吸收率下降,这加重了骨质疏松症。严重的肝肾病变会影响维生素D的羟化反应,使其无法转化为活性形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综合征。其中,Ⅰ型是由于25-(OH)D1α羟化酶功能受损,Ⅱ型则是基因突变1,25-(OH)2D受体损害。某些药物如苯可能会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和降解。
二、维生素D缺乏与发病机制
当体内缺乏维生素D时,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会减少,导致血钙和血磷水平下降。为了维持正常的血钙水平,甲状旁腺会分泌增加。甲状旁腺素会促进骨细胞溶解骨盐,使旧骨脱钙,骨钙进入血液。但与此甲状旁腺素也会抑制肾小管对磷的再吸收,导致尿磷增加,血磷减少。这样一来,血钙和磷的乘积减少,阻碍了骨的钙化过程。为了补偿这一过程,成骨细胞会代偿性增生,导致骨骺端和骨膜下骨样组织积累,引发佝偻病和骨软化病。
如果甲状旁腺反应迟钝,骨钙无法迅速游离到血液中,血钙水平就会下降。当血总钙降至1.75~1.87mmol/L(7~7.5mg/dl),血液游离钙低于0.88~1.0mmol/L(3.5~4.0mg/dl)时,就会出现低钙惊厥。这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变化,揭示了维生素D缺乏的严重性和其对人体健康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