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及其传播途径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发的疾病。这种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攻击肝细胞并导致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大多数人对这一疾病并不了解,甚至对乙肝携带者和患者存在恐慌情绪。在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庞大,约有1亿之多。由于对乙型肝炎宣传的缺乏,很容易引发公众恐慌。本文旨在为大家简要介绍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知识。
乙型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对于成人来说,急性乙型肝炎有九成可能性自愈。慢性乙肝则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包括慢性乙肝携带、慢性活动性乙肝以及乙肝肝硬化等。在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反复肝损伤的表现。好消息是,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和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特别是五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较低。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了HBV,每年有约3.5百万的慢性感染者因HBV引发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而死亡。在我国,一项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调查显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在1至59岁人群中为7.18%,而在五岁以下儿童中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约9300万慢性HBV感染者,其中约2000万是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乙型肝炎是一种血液传播疾病。它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和性传播。皮肤粘膜损伤传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与乙型肝炎患者交往并避免感染呢?事实上,乙型肝炎并不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与乙型肝炎患者接触,如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同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拥抱、握手以及共用厕所等行为并不会导致感染。HBV也不通过吸血昆虫传播,如蚊子和臭虫叮咬。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避免不规范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等可能导致感染的行为。随着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大力推广和其他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控制。
了解乙型肝炎疾病及其传播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乙型肝炎患者,并学会如何在生活中与他们正常交往。我们也要保护好自己,避免不必要的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