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在疾病进程的早期,外周血的血象表现尚属正常,但随着时间的推进,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或肿瘤侵犯时,便会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出血等迹象。惊人的事实是,高达9%至16%的患者可能发生白血病的转化。这些病例常见于弥漫性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和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让人不禁心生警惕。
生化检查的结果同样不容忽视。血沉、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和碱性磷酸酶的升高,以及单克隆或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出现,往往作为肿瘤负荷和疾病检测的重要指标。这些数据的异常变化,犹如疾病的警钟,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
单克隆抗体免疫表的运用,犹如一把锋利的剑,能够准确地识别淋巴瘤细胞的谱系和分化水平。CD45、CD19、CD20等一系列的标记物,如同细胞的身份证,帮助我们鉴定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身份。而CD30、CD56等则是识别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NK细胞淋巴瘤的关键。
在遗传学的战场上,90%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呈现出非随机染色体核异常的状况。染色体的易位、部分缺失和扩张,仿佛基因的狂欢舞会,却带来了疾病的混乱。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基因重排高度一致,IgH重排和TCR γ或β重排犹如基因密码的破译,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说到病理检测,那可是诊断恶性淋巴瘤的金标准。显微镜下细胞的形状、整个淋巴结的结构以及间质细胞反应,都要仔细观察。完整的淋巴结是最好的样本,部分淋巴结则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针吸活检虽然有时能提供一些线索,但其局限性显而易见,容易引起血肿,且往往无法提供全面的诊断依据。
当遇到无明确原因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或者经过正规疗程的结核治疗、抗感染治疗无效时,或者淋巴结肿大伴随发热反复且总体趋势为进展性时,都要高度警惕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性。不明原因的低热、皮肤瘙痒、出汗、消瘦等症状,尤其是伴有表面淋巴结肿大时,更应该尽快进行淋巴结的病理检查。
在诊断过程中,血沉的变化、X线检查、CT、MRI、B超等都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活动期血沉增快,缓解期则恢复正常,这是恶性淋巴瘤的节奏。X线检查能观察到肺门、纵隔等部位的淋巴结状况,对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关键的参考价值。而CT、MRI、B超等现代影像技术,则能发现隐藏部位的病变,为诊断提供全面的视角。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是一场复杂的旅程,需要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从血象、生化检查到单克隆抗体免疫表、遗传学分析,再到病理检查和影像技术,每一步都是关键,每一步都需要我们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