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因分析
压力尿失禁大致上可划分为两种类型:解剖压力尿失禁和尿道括约肌障碍型压力性尿失禁。其中,解剖压力尿失禁占比较大,主要是由于盆底组织松弛所导致。
探究其根源,妊娠和阴道分娩过程是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胎儿的过度压迫、盆底肌肉的暴露,以及阴道手术分娩如胎头吸引器和臀部牵引等,都可能对盆底组织造成损伤,导致松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第一胎第二产程延长与压力性尿失禁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但产钳助产则与该病的发生明显相关。除此之外,阴道前后壁修复术、宫颈癌根治术、尿道憩室切除术等手术,也可能会破坏尿道膀胱的正常解剖结构,增加尿失禁的风险。
对于非产妇和年轻女性,功能障碍、先天性膀胱尿道周围组织支持不足或神经支配不完善可能是原因。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减少,尿道和膀胱三角区粘膜下的静脉变薄,血液供应减少,这可能导致尿失禁。盆腔内的巨大肿瘤如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会增加腹压,导致膀胱尿道交界处位置降低,从而引发尿失禁。许多文献还报道了压力性尿失禁与患者的体重指数(BWI)增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月经后半段,由于孕酮的影响,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
二、发病机制探讨
压力性尿失禁主要分为膀胱颈高运动型和尿道括约肌障碍型。其中膀胱颈高运动型占比较大。
对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有一些可能的机制。保持有效的尿路阻力控制机制需要两个关键因素:完整的尿道内部结构和足够的解剖支持。尿道内部结构的完整性取决于尿道粘膜的对合和由尿道闭合压引起的阻力。盆底组织的松弛或损伤往往会降低尿道阻力。神经肌肉的传导障碍也可能导致在腹压升高时无法反射性地导致尿道内压升高,从而产生尿道括约肌障碍。
另一个可能的机制涉及到尿道膀胱压力控制机制。在正常情况下,近尿道压力等于或高于膀胱内压。当腹压升高时,由于腹压的平均传递,尿道压力仍然能够保持与膀胱内压的平衡。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由于盆底松弛,近侧尿道移位于腹腔外,导致尿道阻力不足以抵抗膀胱压力,从而引发尿液溢出。膀胱颈高运动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机制也与尿道膀胱后角的变化以及尿道轴的旋转有关。
Petros提出的假设是:尿道关闭是由耻尾肌前部收缩形成的“吊床”所致。当阴道壁松弛时,耻骨肌收缩超过固定距离,无法达到转换点,导致尿道不能关闭,从而引发尿失禁。这一机制为我们理解压力性尿失禁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压力性尿失禁是一个复杂的病症,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深入理解和研究其发病机制将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