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疾病概述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分析
这种疾病的发生原因尚未明确。尽管有病毒感染、毒素侵袭、营养缺乏和局部炎症等假设,但目前尚未在迷走神经和壁内神经丛的电子镜检查中发现病毒颗粒,病毒感染理论尚未得到证实。一些儿童的家族史显示,此疾病可能与基因有关。临床研究发现,精神压力会加剧儿童的症状,引发皮革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中枢和独立神经功能障碍。近年来,自身免疫因素也被认为是此病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HLA DQw抗原与本病密切相关,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
二、发病机制阐述
贲门失弛缓症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基本缺陷是神经肌肉异常。病理上可见食管下括约肌以及Auerbach神经丛都有不同程度的肌肉神经病变。迷走神经出现Wallerian变性,同时背部运动核丧失。电镜下可见微丝丛表面膜脱落和细胞萎缩,但尚不清楚这些变化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组织学、超微结构和药物学研究结果均表明,食管失去了神经控制。病变位于脑干、迷走神经纤维、Auerbach神经丛和肌肉神经纤维,但原发病变位置尚不明确,可能是神经系统从大脑到肌肉纤维的弥漫性神经退行性变或影响。
贲门失弛缓的病理生理机制如下:
1. 食管肌间神经丛病变:包括神经节细胞减少、缺乏、退行性变化和神经纤维化。患者食道体和LES对该区域的刺激无反应,但对乙酰胆碱的直接作用有收缩反应。食道对胆碱能剂有强烈的反应,即出现强烈的节段收缩,表明病变主要位于神经组织中。
2. 抑制神经元受累:涉及到神经兴奋(胆碱能)和抑制(非胆碱能和非肾上腺素能)两种。血管活性肠肽(VIP)和一氧化氮(NO)是NANC抑制神经递质,引导平滑肌舒张。在贲门失弛缓患者中,VIP和NO神经纤维明显减少,表明抑制性神经损伤。LES对肽等药物的反应异常也指示了神经或肌细胞受体的异常。
3. 迷走神经功能异常:本病患者胃酸分泌紊乱,类似于迷走神经切除术后的症状,表明存在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迷走中枢和食管壁神经丛的病变导致LES静息压升高,吞咽时松弛不全或无法松弛,食管体部失去蠕动和协调性,使得食物无法顺利推进,滞留于食管内。长期的食物滞留可能导致食道扩张、延长、弯曲,甚至引发炎症、溃疡或癌症。
根据食管腔的扩张程度,病情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轻度病情中,食管下扩张仅限于食管下段,管腔直径小于4cm,有少量食物及液体潴留,食管可见推动性收缩。中度病情中,食管腔扩张明显,管腔直径小于6cm,食物及液体潴留较多,推动性收缩少见。重度病情中,食管腔极度扩张,直径大于6cm,食物和液体滞留量大,食道无促进性收缩。整个胸部食道都可能受到影响,不仅仅是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