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健康知识 2025-03-19 11:13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温性抗体溶血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深度解析

温性抗体溶血性贫血,分为原因不明(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淋巴增殖性疾病是继发性温抗体型AIHA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总数的一半。除此之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其重要的诱因。

对于继发性温抗体型AIHA,其原发性疾病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造血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瘤等)、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儿童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如低丙球蛋白血症、异常球蛋白血症、免疫缺陷综合征)、胃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良性肿瘤(如卵巢皮样囊肿)等。近年来,甲状腺机能亢进、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啉病、肺癌、急性重型肝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戈谢病也被发现与温性抗体溶血性贫血有关。

关于发病机制,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抗红细胞本身抗体的产生机制。虽然尚未明确,但病毒感染可能是关键因素之一,其能激活多克隆B细胞或化学物质与红细胞膜的结合,改变其抗原性,导致自身抗体的产生。淋巴组织的感染、肿瘤和免疫缺陷也可能导致无法识别自身细胞,从而有利于自身抗体的产生。还有一个可能的因素是T辅助细胞(Th)平衡失调,特别是Th2细胞功能亢进,激活B淋巴细胞,产生自身的红细胞抗体。

在AIHA破坏红细胞的形式和机制方面,主要分为血管外溶血和血管内溶血两种形式。血管外溶血主要见于温抗体型AIHA,巨噬细胞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当吸附有IgG3或IgG1的红细胞遇到巨噬细胞时,接触部分变形,最终吞噬。巨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包括“识别”、“附着”与“摄入”三个阶段,其中IgG FcR及C3bR起到重要作用。C3b的附着加上IgG的摄入会明显增强巨噬细胞的作用,导致严重溶血。

而血管内溶血则主要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等,其机制主要是抗体激活补体,通过一系列反应导致红细胞破坏。这种抗体会与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结合,暴露补体结合点,引发补体激活途径,最终导致红细胞破裂。

温性抗体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对于这一疾病的研究和治疗,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其背后的复杂机制,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上一篇:如何调节听神经损伤患者的每日饮食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