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转移性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脾转移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及检查手段
在探讨脾转移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时,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其在CT及MRI下的独特表现。对于CT扫描而言,转移性肿瘤通常表现为的正常大小或轻至中度增大,伴随低密度、清晰轮廓或不清晰的占位病变。这些病变的大小和数量各不相同,CT值平均为25Hu,也可能呈现囊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少数转移灶的密度与正常组织相当,平扫时可能难以察觉,但在增强扫描时则表现为脾实质密度略低于正常的病灶。
为了更准确地检测肝脏或的转移情况,有报道建议,造影剂应在腹腔动脉内缓慢注射,随后在门静脉期进行CT扫描。这种方法的显示率高于静脉直接增强,甚至可以发现直径仅5~10mm的微小病变。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也会关注患者的肝脏变化,因为脾转移性肿瘤患者常常同时伴有肝转移。
转向MRI检查,转移性肿瘤在T1加权图像上表现为不规则低信号区,可能是单发或多发,边缘清晰。由于中心坏死含水量的增加,T2加权图像信号强度会相应提高,部分病例在T2加权图像上甚至出现中心高信号。肿瘤周围的水肿可以在T1加权图像上呈现为低信号区。如果转移瘤出血,信号可能表现为高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很少单独转移,通常还会累及肝脏和淋巴结。
关于检查手段,图像学检查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机械设备的性能和操作人员的经验却会影响病变的显示效果。直径10mm以上的病变可以通过多种检查手段找到。为了区分病变是实质性的还是囊性的,超声波检查还可以探查腹部其他器官是否受到累及,如肾上腺、肾脏、盆腔等。放射性核素检查只能显示直径大于20mm的占位病变,形态显示较差,定性困难。至于MRI,占位病变的显示取决于和病变的信号强度以及它们是否呈现弥漫性。如果病变中有液化坏死,T2会延长,在T2加权图像上产生高信号。有时在T1加权图像上难以发现病变,此时顺磁造影剂的应用可以缩短T1,使病变更易显示。
综合多种检查手段,我们可以相互补偿各自的不足,提高检出率。对于脾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结合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