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如何改变抑郁中的大脑
英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对经颅磁刺激(TMS)缓解严重抑郁的机制有了全新的洞见。TMS作为一种电休克治疗(ECT)的备选方案,虽然在临床治疗抑郁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制一直是个谜。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开始揭开这个谜团,为我们针对个体开展精准治疗打开了大门。
科学家们发现,TMS通过向患者的额部发出磁脉冲来产生治疗效果。这种磁脉冲似乎对大脑有一种“复位”功能,且由于无需、副作用相对较少,其使用相较于ECT更为简便。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这些靶向磁脉冲能够引发脑部生物化学反应和连接性的改变。
为了深入研究TMS的作用机制,来自诺丁汉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安慰剂对照研究。他们招募了27名健康志愿者,并使用磁共振(MRI)引导下的间歇性θ脉冲经颅磁刺激(iTBS)对志愿者的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进行治疗。这是首次结合MRI引导的TMS脉冲,观察个体脑网络及脑化学的变化。
研究发现,单次TMS治疗就能改变大范围脑区网络的连接功能,特别是右前脑岛(rAI)的连接功能。这一脑区在抑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TMS还能改变脑部神经递质的浓度,如GABA,这一递质也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主要研究者SarinaIwabuchi博士指出:“我们的研究结果展示了TMS如何直接改变大脑的功能和结构。”
具体来说,研究发现,经过iTBS治疗后,DLPFC对rAL的负性影响显著减弱,GABA水平同样显著降低。而且,iTBS所导致的额岛连接功能的绝对变化与GABA水平的绝对变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TMS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牛津大学的CatherineHarmer教授代表ECNP对该研究进行了评论:“这些发现令人兴奋,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靶向磁刺激是如何作用于大脑并发挥抗抑郁效应的。虽然TMS技术仍在不断进步,但其疗效仍需进一步验证和优化。对于提高抗抑郁治疗的个体化程度而言,这类实验性医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这项研究不仅让我们对TMS如何缓解抑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开启了个性化治疗的新时代。通过结合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定制化治疗,TMS有望成为未来个体化治疗抑郁的重要手段。目前,该研究已经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了验证,下一步是在临床试验中应用于抑郁患者。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让我们期待未来个体化治疗抑郁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