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几复上榜(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黄庭坚最有名的十首诗
方日排行为您整理了寄黄几复上榜(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分别有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四、登快阁、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清平乐·春归何处、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牧童诗、清明、寄黄几复,告诉您黄庭坚最有名的十首诗的详细景点,供您参考选择。
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四
《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四》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七言绝句。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摩围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谥号文节,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豫章先生,祖籍浙江省金华市,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是北宋有名的诗人和书法家。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创始人。原文为武昌参佐幕中画,我亦来追六月凉。老子平生殊不浅,诸君少住对胡。
登快阁
《登快阁》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写的七律。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此时作者三十八岁,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个年头。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诗写在开朗空阔的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全诗先叙事,再写景,一气贯注,波荡生姿,结以弄笛盟鸥,余韵无穷,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组诗作于作者晚年时期。绍圣二年,黄庭坚被谪官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进入了一向被称为难于上青天的蜀地,在被流放的六年中,他处逆境而不屈,安然度之。元符三年,被放还。他赴家乡分宁,从湖北沿江东下,途经岳阳,冒雨登岳阳楼,饱览湖光山色,写下这两首诗以表达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第一首诗前二句化用柳宗元诗意及班超典故,显示诗人终于挣脱苦难、九死一生的庆幸,后二句写出渐近江南喜悦又深含苦涩的心情,情意恳挚。第二首诗中写到烟雨中的君山美如湘夫人的青螺发髻,于是化用刘禹锡诗句,表达对银山堆里看青山的另一番景致的向往。全诗风调清新明快,写景中透露了诗人对美好前途的展望。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境界雄奇。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为山谷和诗,借咏猩猩毛笔来说明为人处世应该有利于社会,而不应象杨朱一样。《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全诗用了多个典故,如爱酒、能言两个典故便是从《唐文粹》中裴炎《猩猩说》和《曲礼》中猩猩能言,不离禽兽。而来。
清平乐·春归何处
《清平乐春归何处》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词作。这是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作者上片写春天的归去。将春拟人化,起句发问,既点明寻春、惜春旨意,又透出爱春、伤春情绪。接着又以对春天的体贴关怀,写春去无痕。若有两句用浪漫的笔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写出了对春天的依恋深情。下片写夏季的到来。作者先以叹问点明春天已无踪迹,进一步表现惜春的沉痛,接着,想到黄鹂定会知道。,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烦恼和沉痛。结尾以黄鹂飞过蔷薇写出寻春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蔷薇暗示了夏天已经到来。《清平乐春归何处》与一般惜春之词不同,这首作品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词作。此词系黄庭坚因作《承天院塔记》,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被除名,押送宜州编管。于是此词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到达宜州的当年冬天。他初次被贬是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至此恰好十年。《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全词写得极为深挚,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风格疏宕,颇具韵味,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
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
《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是为组诗四首中的第一首,讲述了诗人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的经历,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明月在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朗朗的明月,才能在朦胧中看到难以区别的山水一色的景象,才知道闻见的花香是十里芰荷散发的芬芳。特别妙的是诗的后两句,本来只有清风送爽,可是因为皎洁的月光太可爱了,它那么柔和、恬静,所以诗人觉得清风带着月光,月光就像清风,它们融合在一起送来了凉爽和舒适。
牧童诗
《牧童诗》是宋代文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收录于《山谷集》,在 《桐江诗话》中记载,该《牧童诗》为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相传 有一天,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 !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便有了《牧童诗》,该前两句描写牧童悠然牛背上吹短笛的情景,后两句即事论理,拿牧童和长安名利客对比,表达了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怀,黄庭坚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清明
《清明》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清明节时触景生情而创作的一首诗,该诗句收录在《山谷集》,作于北宋末年的元祐党争时期(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变法时,强力推行新政措施,一意孤行,从而形成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派和反对新政的旧派。旧派也被称为元祐党人,其中包括大文豪苏轼、司马光等人。黄庭坚因与苏轼交好,也略受牵连。诗中运用了很多对比,首联是桃李欢笑对坟墓生愁;颔联是动物蛰伏对草木生长;颈联是无耻的乞食人对比忠贞的隐士,对比鲜明,引发人的思考;尾联诗人抒发感慨,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都是黄土盖身。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表现出了消极虚无的思想,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激。
寄黄几复
《寄黄几复》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诗作,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与黄几复少年交游,交情很深。黄庭坚为黄几复写过不少诗,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此时黄几复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当时两人分处天南海北,黄庭坚遥想友人,写下了这首诗。此诗称赞黄几复廉正、干练、好学,而对其垂老沉沦的处境,深表惋惜,抒发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全诗情真意厚,感人至深。而在好用书卷,以故为新,运古于律,拗折波峭等方面,又都表现出黄诗的特色,可视为黄庭坚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