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上榜(气氛悲壮感慨极深) 高适的代表作10首古诗

生活百科 2023-01-17 20:57生活常识www.tangniaobingw.cn

方日排行为您整理了燕歌行上榜(气氛悲壮感慨极深),分别有蓟门行五首、封丘作、塞上、塞下曲、别董大二首、登百丈峰二首、燕歌行、除夜作、效古赠崔二、蓟中作,告诉您高适的代表作10首古诗的详细景点,供您参考选择。

蓟门行五首

《蓟门行五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是作者边塞诗的代表作,分别从老卒、食用、敌军、勇卒、战乱五个角度,全面生动地反映了紧张、惨烈的边塞生活,全诗言辞沉痛、悲哀、失望而无奈,似用边塞的血泪和成,对士卒的悲惨遭遇寄以深切的同情,歌颂了士兵们的勇敢善战,表达了诗人对边境安全的深切忧虑、但诗人不囿于成见,能面对实际,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问题,但从这一点来看,这是诗的价值可以说远远超出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在文艺上的价值,该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封丘作

《封丘作》是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作。高适出身寒门,年轻时郁郁不得志。贫困潦倒、浪迹草野的生涯,曾使他对民间的疾苦有了深刻了解,从而使他对下层劳动人民产生一定的同情心。天宝八载(749年),高适将近五十岁时,才因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中有道科。中第后,却只得了个封丘县尉的小官,大失所望。此诗就作于封丘县(今属河南)县尉任上,是诗人发自肺腑的自白,揭示了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出仕之后又强烈希望归隐的衷曲。诗人先自述本性不羁靡于物,随即言及担任小吏的无奈与悲哀,追述先贤胜事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意。言辞间忧戚而不绝望,强言放达之中饱含对民间疾苦的眷眷关注之心。全诗结构连贯严整,层次分明,散句与偶句间互为用,颇具跌宕回旋之妙。

塞上

《塞上》是唐代诗人高适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冬,是作者28岁时出卢龙塞时写的。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契丹大臣可突干杀其王,率国人并胁奚众背离唐王朝,降附突厥。唐于是在关内、河内、河南、河北分道征兵,兴师出击。时高适正混迹渔樵、失意落魄,前往东北边塞,希望通过立功边塞,进入仕途,实现他经世济民的宏伟抱负。此诗前八句写诗人走至塞上,见亭堠星罗、边尘弥漫的战备状态,而忧患国事;中间四句怀古托今并抒志,希望能有李将军那样的骁勇边将,早靖边尘;后四句为自我抒怀,表达壮志难酬、悲歌谁诉的沉痛之感。全诗灌注着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体现出诗人激昂慷慨、豪情俊发的英雄气概。全诗直抒胸臆,感情沉郁。

塞下曲

天宝十二载(753)高适投笔从戎,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哥舒翰是朔方四镇节度使王忠嗣麾下与李光弼齐名的骁勇名将。同年,哥舒翰收复西河九曲,又立下赫赫战功。诗人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创作了这首《塞下曲》。作为诗题的塞下曲是汉乐府《横吹曲》,有《出塞》《入塞》,多写边塞的战斗生活。唐代新乐府之《塞上曲》《塞下曲》均来源于此。这是一首歌颂大丈夫从军赴边、生死搏战、凯旋受赏的诗。全诗表现出主人公从戎报国、立功边域的远大理想,赞扬了他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整首诗语言明快、格调高昂、气势磅礴、意蕴深长。

别董大二首

《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这两首诗是诗人与董大(董庭兰,唐代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在睢阳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第一首诗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第二首诗写老朋友相逢连买酒的钱都没有,自是穷困不堪,但诗人没有沮丧、沉沦,而是想到要奋翮高飞,其慷慨豪放之气自不可掩。全诗语言质朴,格调豪迈。

登百丈峰二首

《登百丈峰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是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至十二载(753年)间。百丈峰位于甘肃武威,武威当时是河西节度使治所。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冬之际,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和河西两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充任掌书记之职。高适先到了武威,再去陇右节度使管辖的临洮。这组诗当作于高适在武威之时。第一首诗描写了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汉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时战争及其意义;第二首诗承第一首引出对边疆守御的思考,由此而及晋朝在胡人的入侵中灭亡的史实,深深感叹内政不修则外虏入侵,并以此讽喻时局。这两首诗写作者所见所思,境界阔大而高迈,体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

燕歌行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作。此诗概括一般的边塞战争,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前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后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除夜作

《除夜作》是唐代高适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除夕之夜,写满了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是深思苦调,委曲婉转,感人肺腑。诗精练含蓄,故前人谓此诗添著一语不得。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情深微悠远。过年意味着又增加了一岁。天天向上的小朋友往往急于长大,已过中年的人则很可能痛感白己正在走向衰老他们对此事都比较计较,有兴高采烈与感慨系之之不同。高适这首诗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写,年味很足,传诵极广。

效古赠崔二

《效古赠崔二》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冬高适第一次出塞蓟北而归之后。这之前,诗人二十岁曾西游长安求仕,失意而归。该诗写出了李林甫之流把持朝政、排斥贤能、过着骄奢腐朽生活的罪行。该诗以景托情起,渲染出深广浓烈的悲凉之气。再以铺陈之法揭露当途者的骄奢淫逸,真切生动,如在目前。以回旋婉转的笔法,波澜层生,峰峦迭起,将自己深沉的悲愤推向高潮。其中还多用尖锐的对比,不着议论,让读者通过铁的事实,看到当时社会的不平,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蓟中作

《蓟中作》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边塞诗,又叫做《送兵还作》,收录在《全唐诗》中,是高适在天宝十年(751)冬天送兵后,于次年春天南返封丘时所作。全诗通过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在行文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起伏跌宕,擒纵自如,将诗人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来。全诗在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