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上榜(寓意十分深刻) 苏轼最简单的十首诗
方日排行为您整理了题西林壁上榜(寓意十分深刻),分别有题西林壁、东栏梨花、海棠、赠刘景文、春宵、惠崇春江晚景、花影、饮湖上初晴后雨、上元侍宴、望海楼晚景,告诉您苏轼最简单的十首诗的详细景点,供您参考选择。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该诗创作于神宗元丰七年。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东栏梨花
《东栏梨花》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熙宁九年(1076)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继任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今属江苏)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第三首。《东栏梨花》此诗前二句写春末夏初梨花盛开、柳叶飘飞的情状,后二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以及感叹美景易逝、人生短促的愁情,也流露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情感。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涵蕴甚深,引人深思。
海棠
《海棠》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被选入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六年级教科书,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极富浪漫色彩。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春宵
《春宵》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前二句写清幽宜人的春夜美景,告诉人们应珍惜美好的光阴;后两句写富贵人家轻吹低唱,在良宵美景中尽情享乐的情景。全篇语言明白如话,而立意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其中春宵一刻值千金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写的是春夜美景、光阴的珍贵,在春天的夜晚,是那样宝贵,因为花儿散放着醉人的清香,月亮也有朦胧的阴影之美。这两句诗构成因果关系,前句为果,后句为因。这里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丽幽美,景色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的人们在抓紧一切时间戏耍、玩乐、享受的情景,反映了官宦贵族人家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不无讽刺意味。
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是属于组诗,全篇共有两首。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花影
《花影》是苏轼著平起入韵七绝中的一首。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借物抒怀,比喻新巧,意新语工,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这首饶有趣味的小诗,大约创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是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该诗表面上写花影,实际上是影射王安石,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当时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七年(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便作于熙宁六年(1073)正、二月间。《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这两首诗赞美西湖美景,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第一首写诗人在晨曦中迎客,在晚雨时与客共饮,沉醉于西湖的雨景之中;第二首对西湖景色的多样性进行全面描写概括品评,以西施之美比喻西湖之美。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尤其是其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上元侍宴
《上元侍宴》,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的一首七绝。在元祐七年八月,苏轼自扬州以兵部尚书诏还,九月到京,后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守礼部尚书任。此诗是元祐八年(1093)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苏轼侍从皇帝观灯而作的应制诗,为宋王朝歌功颂德。在封建时代皇帝临朝,礼仪最繁琐,等级最森严,皇帝高高在上,臣子战战兢兢。此诗描写上元之夜群臣在殿前等待皇帝驾临的景况。诗人借仙风、通灵殿、红云、玉皇来比喻宋宫景象以及宋朝皇帝,虽为歌功颂德之作,亦可见其构思之奇巧。
望海楼晚景
《望海楼晚景五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五首诗分别咏江潮、雨电、秋风、雅客、江景,各具情韵。第一首写江潮来势很快,气势壮观;第二首写风雨入楼,气势很猛,转眼间却是雨阑云散,海阔天青,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表现出一种壮美之景;第三首写江上的秋风隔岸传送人们的呼唤声和钟鼓声;第四首写傍晚时望海楼下的乐曲声和雅客和诗拜月的流风;第五首写夜晚江上的渔船灯火以及歌声笑语,让人如痴如醉。全诗用雪堆、银山、金蛇、青山、秋风、玉笙、船灯、歌鼓等意象来描绘钱塘晚潮以及海天闪电等江景,文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