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上榜(第二首广为流传) 苏轼最著名的七言律诗

生活百科 2023-01-17 19:51生活常识www.tangniaobingw.cn

方日排行为您整理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上榜(第二首广为流传),分别有赠刘景文、和董传留别、和子由渑池怀旧、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春宵、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题西林壁、中秋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告诉您苏轼最著名的七言律诗的详细景点,供您参考选择。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和董传留别

《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首联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精神气质非同常人;颔联写董传倦于从师学礼,忙于温书应考,表明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颈联用两个典故鼓励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选婿车包围而眼花缭乱;尾联承上继续鼓励董传,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全诗蕴藉含蓄,巧于用典,层层交织着董传粗衣在外而经纶在内以及贫困窘迫的情状与作者美好的祝愿之间的种种矛盾,造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冬,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怀渑池寄子瞻兄》。此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是属于组诗,全篇共有两首。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当时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七年(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便作于熙宁六年(1073)正、二月间。《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这两首诗赞美西湖美景,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第一首写诗人在晨曦中迎客,在晚雨时与客共饮,沉醉于西湖的雨景之中;第二首对西湖景色的多样性进行全面描写概括品评,以西施之美比喻西湖之美。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尤其是其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春宵

《春宵》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前二句写清幽宜人的春夜美景,告诉人们应珍惜美好的光阴;后两句写富贵人家轻吹低唱,在良宵美景中尽情享乐的情景。全篇语言明白如话,而立意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其中春宵一刻值千金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写的是春夜美景、光阴的珍贵,在春天的夜晚,是那样宝贵,因为花儿散放着醉人的清香,月亮也有朦胧的阴影之美。这两句诗构成因果关系,前句为果,后句为因。这里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丽幽美,景色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的人们在抓紧一切时间戏耍、玩乐、享受的情景,反映了官宦贵族人家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不无讽刺意味。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苏轼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全诗多次运用比的手法,韵味深远。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该诗创作于神宗元丰七年。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中秋月

《阳关曲中秋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写于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苏轼兄弟得到了团聚的机会。在熙宁九年(1076)冬苏轼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离密州南下。次年春,苏辙自京师往迎,兄弟同赴京师。抵陈桥驿,苏轼奉命改知徐州。四月,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七年来,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而不再是千里共蝉娟。苏辙有《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记其事,苏轼则写下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阳关曲中秋作》这首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全篇一共有五篇。这五首诗写作者游览杭州西湖,描述作者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第一首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第二首诗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表现在船上泛游的情趣;第三首诗以野生植物自况,隐含希望再受朝廷重用之意;第四首诗写越女的无忧无虑,对比自己的多愁失意。第五首诗反用古诗句意,体现了一种淡然与豁达之情。这组诗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