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在众多疾病中,结肠息肉常常因其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而难以辨识。对此,专家强调,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之前,我们必须确保诊断的准确性。那么,结肠息肉又该如何与其他疾病区分呢?
我们需要区分的是内痔。内痔与结肠息肉都可能有脱垂现象。但内痔的母痔区多位于牙线上3、7、11点的位置,脱落时较为分开,无蒂,基础宽,且便血较多。这是与结肠息肉明显不同的特点。
我们要注意的是慢性痢疾。慢性痢疾也有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症状,但大便时无肿瘤脱落,且大便频繁,有明确的急性痢疾病史。
肛乳头肥大也是我们需要鉴别的疾病之一。肛乳头肥大的位置较低,固定在牙线附近,质地坚硬,方向不光滑或光滑呈椭圆形,有压痛感。手指可触及肛门肿胀,呈灰黄色,一般无出血。乳头脱落时如有炎症,可能产生嵌入和肿胀疼痛的现象。
还有一种需要鉴别的疾病是结直肠癌。部分结直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则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是常见症状,血量不一,大量出血较少见。大便频繁,粪便中有脓血和黏液。内部有紧迫感,后期可能引发肛门或直肠的肿胀感。如癌症侵犯直肠或肛门周围,排便时可能感到疼痛。晚期癌症可能侵犯神经丛,引发尾骨和坐骨疼痛。如侵犯膀胱或前列腺,可能出现膀胱或尿道炎症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乏力、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恶病质表现。
我们还需要考虑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和病情进展各不相同,有的发病急骤,症状严重,病情迅速恶化;有的则为慢性病程,症状轻微,间歇性发作,有缓解期。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与结肠受累的范围有关。当病变局限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时,主要症状为大便带血和黏液,大便次数基本正常。当病变范围扩大后,大便稀疏或呈水样,混有血液、黏液和脓液,大便次数增多,有里急后重感。患者还可能出现虚弱、发热、消瘦、贫血等症状。
结肠息肉在诊断时需与内痔、慢性痢疾、肛乳头肥大、结直肠癌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进行鉴别。希望读者在了解这些疾病后,能注意区分,避免误诊。专家提醒,结肠息肉有癌变的可能,因此应积极治疗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