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怎么引起的
一、农药与中毒之源
在农业生产的舞台上,有机磷农药作为常见的杀虫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农药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性,其毒性深浅不一,分类明确。在我国,生产的农药种类繁多,根据其毒性大致可分为三类。
首先是剧毒类别,其中包括硫磷(又称“帕托松”,即parathion,1605)和内吸磷(即thimet)。这些农药的毒性极强,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其次是高毒类别,如甲基对硫磷、敌敌畏(dichlorphos)和乐果(rogor)。它们都具有较高的毒性,中度毒性还包括dipterex。这类农药在使用时需特别小心。
最后是低毒类别,如和等。尽管它们的毒性相对较低,但仍需注意使用方式和使用量。
那么,这些有机磷农药是如何进入人体造成危害的呢?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有时也可能发生二次中毒,即农药进入环境后再次被人吸入。中毒情况可能是单独发生,也可能是家庭或集体中毒。
从消化道进入是其中一种常见方式。误食农药污染的食物或刚喷洒农药后母乳喂养的婴儿等都可能导致中毒。自杀或意外中毒也是常见情况。
皮肤接触也是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之一。使用有机磷杀虫剂杀虱、跳蚤时,若污染了皮肤或粘膜,就可能导致中毒。
吸入方式同样危险。在刚喷洒农药的田间玩耍的儿童或在农药仓库停留过久的人都有可能发生中毒。
二、发病机制深入解析
一旦有机磷农药通过上述途径进入人体,它们就会通过血液和淋巴循环分布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人体的胆碱能神经在控制器官运动和生理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神经在受到刺激后,会释放乙酰胆碱来调控生理活动。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乙酰胆碱在胆碱酯酶的作用下迅速水解失活。当有机磷进入人体后,它们会与胆碱酯酶结合,导致乙酰胆碱无法被水解,从而在体内大量积累,引发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
这些功能包括收缩平滑肌、增加腺体分泌、缩小瞳孔、减缓心律和降低血压等。有机磷农药还会引起运动神经兴奋,导致肌震颤、痉挛甚至瘫痪。对交感神经节和节前纤维的兴奋作用则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晚期则可能导致循环衰竭。有机磷农药还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先兴奋后抑制,晚期可能引发呼吸中枢麻痹。这种毒性作用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使用农药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以防止中毒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