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中暑
炎炎夏日,让人难以忍受,仿佛一切行动都会在这酷热中变得异常艰难。我们或许都体验过中暑的困扰,但你是否了解其中缘由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中暑的奥秘。
在酷暑之下,中暑的原因多种多样。若在高温车间工作,通风不良,极易中暑;在农业或露天作业时,直接暴晒于烈日之下,地球被阳光持续炙烤,大气温度不断攀升,脑膜充血,空气湿度增加,这些因素都容易诱发中暑。甚至在公共场所和家庭中,人群拥挤、产热集中、散热困难,也可能导致中暑。
正常人体的温度恒定在37℃左右,这是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心的控制下,我们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散热。但当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或者环境中有热辐射源,或者空气中湿度过高、通风不良时,体内的热量就无法有效散发,甚至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导致中暑。
在炎热的夏天或烈日下工作,若没有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35℃)很容易引发中暑。有时候,虽然温度并未达到高温,但由于湿度高、通风不良,同样可能发生中暑。对于老年人、体弱多病、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着紧身不透气的裤子、发烧、患有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人群,更容易受到中暑的困扰。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外部环境中的热原导致体内热量无法通过正常的生理散热达到平衡,热量在体内积累,体温随之升高。一开始,可以通过下视丘温度调节中心加速心脏输出和呼吸频率、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等来提高散热效果。但随着体内热量进一步积累,体温调节中心失控,心功能下降,汗腺功能衰竭,体温可能迅速升高。当体温达到42℃时,蛋白质可能变性,细胞可能因高温而死亡。
另一方面,热痉挛的发生机制在于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依赖出汗。大量出汗导致水和盐流失过多,从而引发肌肉痉挛和疼痛。而热衰竭则主要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和虚脱。
了解这些中暑的机制和原因后,我们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暑降温。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祝大家身体健康,度过一个舒适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