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肝炎的分类有哪些
肝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医学根据病原体不同将其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其中乙型肝炎尤为常见且危害较大,而其他类型的肝炎虽然发病率较小,但也不可忽视。以下是关于这五种肝炎的详细介绍:
一、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一旦感染人体,部分人群可能发展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特别是新生儿和3岁以下的婴儿,感染后可能发展为表面抗原携带者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由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展过程漫长,这些人群成为病毒携带者的可能性大于成人期感染。并非所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都会有不良后果,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25%前景不容乐观,而有75%的人仍有康复的可能。
二、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可通过饮用水污染或食用大量被病毒污染的贝类引发大流行。例如,1988年,上海曾发生因食用含有甲型肝炎病毒的毛蛤而导致30万人感染的事件。在战争期间或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下,甲型肝炎也容易引起极大流行。对于甲型肝炎的预防,应避免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共用餐具、茶杯、牙具等,同时避免饮用被肝炎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如果水源被污染,往往会导致甲型肝炎的爆发。在治疗上,早期应严格卧床休息,症状明显改善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同时应用药物辅助治疗。
三、戊型肝炎:由于饮用水源被戊型肝炎病毒污染,可能导致数以万计的人感染。在一些地方,由于晚餐或其他活动导致的局部小流行也时有发生。孕妇感染后病情较重,发病率较高。
四、丙型肝炎:至今尚未观察到确切的病毒形态。其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相似,但由于丙型肝炎病毒在血液中的浓度较低,虽然存在于精液、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但数量较少,传染性较小。预防丙型肝炎主要防止疾病通过血液传播。在医疗操作中,必须严格进行血液检测,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血液制品。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较弱,但一旦感染,50%可能演变为慢性肝炎,治疗较为困难。
五、丁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其外膜是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因此不能单独感染人体,常与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或重叠感染。一旦感染,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丁型肝炎病毒后,病情可能会加重。
以上便是临床医学对肝炎的分类。这五种肝炎对人体都有较大的危害。建议肝炎患者及时就医,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期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