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至26天,平均约8周。其临床类型多样,特点各异。以下是详细的分类和特征:
1. 急性丙型肝炎
这种类型隐藏着多种疾病,症状较为轻微。常见的表现有疲劳、活动耐力下降、厌食和腹部不适等。约25%的病例会出现轻度黄疸。肝脏会轻度到中度增大,则较少受影响。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可能表现为单相或多相型增加,后一种类型表明肝损伤较为严重或更容易发展为慢性型。病程可能在3至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具有明显的慢性化倾向,约40%至60%的病例会发展为慢性肝炎。
2. 慢性丙型肝炎
此类型的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病毒血症可能持续或间歇性发作,以前者更为常见。自然痊愈的可能性较小,部分患儿可能会发展为肝炎肝硬化。
3. 亚临床丙型肝炎
这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类型。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时经常发现肝炎,而无明显的肝炎症状。通过进一步追踪病原体进行诊断。部分儿童可能仍处在急性期,而另一些则已进入慢性阶段。
4. 病毒携带状态
此状态下,无肝炎症状,定期随访未发现肝脏大小和质地异常,ALT也无升高。肝活检结果基本正常或轻微异常。
对于婴儿HCV感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明显的感染表现:容易出现黄疸,脾大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2) 通过母婴传播获得的感染:婴儿可能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即出生几个月后病毒血症消失,抗HCV多为阴转。
HCV还可能与其他病毒发生混合感染:
(1) 与HIV混合感染:研究表明,通过母婴传播获得的混合感染婴儿中,两种病毒具有协同致病作用,HIV感染进展更快,HCV病毒血症水平显著提高。
(2) 与HBV混合感染:这种混合感染可能加剧肝脏损害,增加发生重型肝炎和肝细胞癌的危险性。在混合感染中,HCV复制常占优势。
在临床排除法中,除巨细胞病毒症状性感染外,凡不符合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以及EB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已知原因的肝炎,且流行病学提示非消化道感染者,都可疑为丙型肝炎。
在特异性诊断方面,如果血清抗HCV阳性,以及在唾液腺、、外周血单核细胞等肝脏或肝外组织T淋巴细胞中检测到HCVAg阳性或HCV RNA阳性,则可以确诊。但由于免疫检测HCV抗体可能需要长期连续检测和近距离检测,约40%的急性丙型肝炎无法检测到抗HCV,同时未标准化的PCR检测HCV RNA可能存在假阳性。如果能同时检测到抗HCV和HCV RNA阳性,或连续两次检测到HCV RNA阳性则更有诊断意义。
对于确定诊断,如果临床表现为急性、慢性、重症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且经病原学或血清学特异性诊断方法确诊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即可确定为诊断病例。在儿童中,还需要注意重叠感染或合并感染的可能性,需要进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