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血吸虫病是怎么引起的

健康知识 2025-03-31 09:41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湄公血吸虫病因与发病机制深度解析

在探索湄公血吸虫病的源头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这种寄生虫的基本构造。湄公血吸虫的雌虫生长范围在12至23mm之间,卵巢和卵膜位于中间部位,卵子呈圆形,直径约为40至45μm。而雄虫则长15至40mm,拥有7个睾丸。湄公血吸虫的特色在于其寄生于肠系膜静脉的特性,其生活史与日本血吸虫相似,但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湄公血吸虫的卵较小且正圆形,其生命周期中涉及的宿主及产卵潜伏期都略有不同。

谈及传播媒介,新拟钉螺扮演了关键角色。这种螺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其中γ型螺壳上有三个醒目的大黑点,也被称为虎螺。在雨季,这些螺钉会吸附在河底石下;到了旱季,它们则在河流浅水中大量滋生,并吸附在石头、岩石和树枝上。早晨时分,尾虫会从螺体中逸出。

关于发病机制,湄公血吸虫病的早期病理变化主要源于其卵。湄公血吸虫卵肉芽肿是一种由成熟卵引发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由于组织中大量卵的堆积和沉积,肉芽肿会变大,周围有更多的细胞浸润。湄公血吸虫病的免疫病理变化相当复杂。早期病变中富含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湄公血吸虫卵肉芽肿中甚至可以检测到高浓度的可溶性卵抗原。这些卵周围的嗜酸性辐射样棒是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复合物,被称为Hoeplli现象。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液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嗜异抗体的阳性率极高,显示出急性血吸虫病是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的混合表现。

人体感染血吸虫后,虽然不能完全清除寄生虫,但可以获得部分免疫力。这是一种伴随免疫力,意味着患者门静脉血管内仍有成虫寄生和产卵,但对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且对体内已存在的成虫无害。血吸虫之所以能长期寄生在体内,是因为其皮层表面覆盖着宿主抗原,具有抗原伪装能力,能够逃避免疫攻击。动物实验表明,除了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之外,嗜酸性粒细胞在血吸虫尾虫再感染中扮演重要角色。抗体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协同作用可以杀死侵入皮肤的幼虫,这是由抗体依赖性嗜酸性粒细胞引起的细胞毒性作用。

湄公血吸虫病不仅是一种生理病理上的挑战,也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了解这些基础信息对于预防、治疗和应对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上一篇:出血的病人能不能做CRRT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