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综合征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由于皮肤损伤引发的血液分离、血瘀积累等,导致气血停滞、经络闭塞,进而出现局部疼痛、肢体肿胀等症状。受损部位的皮肤可能出现压痕、硬化,伴随皮下血瘀。随着皮肤张力增加,周围可能出现水泡。在检查肢体的血液循环状态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肢体的远端脉搏不减弱,肌肉组织仍有可能出现缺血和坏死风险。对肢体肌肉和神经功能进行检查时,主动和被动拉伸可能会引发疼痛,这有助于判断筋膜间隔区的肌肉群状况。
全身症状则源于内伤气血、经络及脏腑。患者可能出现头晕、食欲不振、面色无华等典型症状。如果积瘀化热,还可能表现为发热、面红、尿黄等症状。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心悸气急,甚至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出汗如油等严重休克症状。挤压综合征的主要特征包括:
1. 休克:部分伤员可能早期无明显休克症状,或休克期很短而未被发现。由于强烈的神经刺激或广泛的组织损伤、大量的血容量损失,部分伤员可能迅速产生休克,并继续加重。
2. 肌红蛋白尿:这是诊断挤压综合征的重要指标之一。伤肢解压后,如果在24小时内出现棕色尿或自述血尿,应高度怀疑肌红蛋白尿。在伤肢减压后的3至12小时,血液和尿液中的肌红蛋白尿浓度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一至两天后可能自行转清。
3. 高钾血症:由于肌肉坏死,大量细胞内钾进入血液循环。肾功能衰竭导致排钾困难,少尿期的血钾每天可升高2mmol/L,甚至可能在24小时内上升到致命水平。高血钾常伴随高血磷、高血镁和低血钙,这些电解质异常能增加血钾对心肌的抑制和毒性作用。
4. 酸中毒和氮血症:肌肉缺血坏死后释放的大量酸性物质导致体液pH值降低,引发代谢性酸中毒。严重创伤后,组织分解代谢旺盛,导致体内积累大量中间代谢物和非蛋白氮迅速升高。可能出现神志不清、呼吸深沉、烦躁、口渴、恶心等临床表现。应密切监测出入量,并经常测量尿液比例。尿液比例低于1.018是诊断的主要指标之一。
挤压综合征根据伤害的严重程度、肌群受累的容量和相应的检测结果,可分为三级。第一级表现为肌红蛋白尿试验阳性、CPK超过正常值(超过10000单位),但无急性肾衰竭等全身反应。第二级则出现肌红蛋白尿试验阳性、CPK显著升高(超过2万单位)、血肌酐和尿素氮增加、无尿等症状。而第三级则表现为更为严重的状况,包括肌红蛋白尿试验阳性、CPK升高、少尿或闭尿、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