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治疗的囊虫病的方法
病原治疗:探索囊尾病的药物治疗之路
实验和临床研究揭示了吡喹酮类、阿苯达唑作为囊尾病的主要治疗药物。特别是针对活动期和部分退化性死亡期的囊尾病,它们展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对于皮下肌肉类型和脑囊尾病,这两种药物尤为关键。
吡喹酮,作为一种强效的杀虫剂,其疗效迅速且疗程短,但它携带较大的副作用。另一方面,阿苯达唑通过影响昆虫的正常代谢来发挥作用,其疗效持续且副作用较小。
吡喹酮的深入应用:
吡喹酮对囊尾虫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但大量昆虫死亡后释放的异体蛋白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特别是脑囊尾病患者。这类患者必须住院治疗。针对不同临床类型,其剂量和疗程有所调整。对于皮质囊尾虫,剂量为每日600mg,分三次服用,连续10天为一疗程。治疗后半个月,皮下结节逐渐缩小,1-2个月内完全消失。
对于脑囊尾虫病患者,吡喹酮的剂量需根据囊虫位置和数量进行调整。CT扫描与MRI检查能清晰显示脑组织内囊尾虫阴影,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指导。若脑虫数量较少,可采用每日10mg的剂量,分三次服用,疗程4天。若脑囊尾虫多发性,特别是伴有皮肤肌肉囊尾病或精神障碍、颅内高压的患者,应先使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降低颅内压,之后再进行吡喹酮治疗。
阿苯达唑的疗效:
阿苯达唑对皮肌型、脑、眼囊尾虫病有良好疗效。其常用剂量和疗程为每日18mg,口服两次,连续10天。对于脑型患者,可间隔2-3周重复一个疗程,一般需2-3个疗程。
其他药物探索:
甲氧达唑在猪囊尾虫的实验治疗中表现出优于吡喹酮和阿苯达唑的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可能是最具前景的治疗药物,尚需临床验证。
长期治疗探索:
对于吡喹酮类化合物、阿苯达唑和干芜散治疗脑囊尾病的长期疗效研究显示,这三种药物均有效。但远期疗效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对症治疗与手术治疗:
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可先接受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和地塞米松5-10mg/次的治疗。癫痫和过敏反应需相应治疗。眼内囊尾虫病患者适合手术切除。脑内囊尾病亦可通过手术去除,特别是第三和第四脑室的囊尾病。
用药原则:
1. 口服比奎酮等药物治疗囊虫病皮肌。
2. 囊虫病脑型应先用地塞米松减轻免疫反应,再施用吡喹酮。
3. 眼囊虫和脑室囊虫需先进行手术治疗,再进行吡喹酮治疗。
4.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缓解囊尾病引起的发热、头痛、抽搐、皮疹等症状至关重要。对于病程长、体质虚弱者,可使用特殊药物治疗。
猪带绦虫病患者应尽早驱虫,槟榔、南瓜子等驱绦虫药可用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