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这要紧吗
夏天来临,迎来了许多年轻人毕业后的体检高峰。在众多的检查结果中,有些年轻人发现自己出现了室性期前收缩的情况,这让他们不禁心生疑虑:这是心脏病吗?会影响我的工作吗?今天,心怡教室就为大家详细解读室性期前收缩的相关问题,让我们一起了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什么是室早?常见吗?
室性期前收缩,也称作室性早搏,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的出现是由于心室肌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所引起的。室早并不只存在于心脏病患者中,在正常健康人群中也可能发生。无论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病,室早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据调查,通过普通心电图检测,室早的发病率约为1%,而通过24小时或48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病率则高达40%-75%。大约一半的普通人可能会出现室性期前收缩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室早的发病率也会逐渐增加。
二、室早的原因是什么?
室早的本质是心室肌提前除极,任何导致心室肌提前除极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室早的原因。对于没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普通人来说,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过度吸烟、饮酒、咖啡等都可能导致室早的发生。而对于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瓣膜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也是室早的常见病因。某些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也可能诱发室早。
三、室早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室早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心跳停搏等。有些室早还会导致心输出减少和重要器官血流不足,出现疲劳、气短、出汗、头晕、眼前发黑,甚至心绞痛等症状。
四、那么室早需要治疗吗?
对于室早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对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一般不需要治疗,只需要改善生活方式,避免刺激性物质,保证睡眠,减轻精神压力即可。而对于一些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或心室容量增加的患者,即使无症状,也需要进行治疗。根据动态心电图评估,如果室早发生率大于5%,也需要评估是否用药或进行射频消融。对于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症状成为治疗的主要依据。
年轻人如果发现自己有室性期前收缩的情况,不必过于担心。只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如果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