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假性囊肿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假性囊肿,一种由于外溢的血液和胰液被包裹形成的囊肿,其形成机制独特。假性囊肿与真性囊肿有所不同,后者生长在内部,由腺管或腺泡上皮细胞组成;而假性囊肿则是由于周围组织将积液包囊形成,囊壁内并无上皮细胞,因此得名。
大约四分之三假性囊肿的源头是急性炎,其余则源于创伤或癌等。在一项研究中,有32例假性囊肿的病例中,有三分之二发生在急性炎之后,部分发生在腹部受伤之后,也有部分原因不明。在急性炎的案例中,囊肿的出现时间最早在发病一周之后,最晚在发病两年之后,多数出现在发病三到四周之后。
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当这些消化酶渗入周围的腹膜后间隙时,会引发炎症反应和纤维素沉着。经过一周到几周的时间,纤维膜逐渐形成,而后腹膜出现囊肿前壁。有时,胰液会直接渗入小网膜囊内,Winslow孔因炎症而封闭,从而在网膜中形成囊肿。有时胰液也会沿组织间隙进入特殊部位,如纵隔、、肾脏等,形成特殊部位的假性囊肿。
假性囊肿根据病因有多种分类。包括由炎或慢性炎引起的假性囊肿、由创伤(如钝性创伤、穿透性创伤或手术创伤)引起的创伤后假性囊肿、由肿瘤引起的假性囊肿、寄生虫假性囊肿(如蛔虫或包囊虫)以及特发性或原因不明的假性囊肿。
的炎症或创伤会导致坏死,使胰液和血液积聚在周围以及大网膜、胃和小网膜中。这些积聚物可以刺激周围组织,导致结缔组织增生。如果没有发生化脓性感染,就会形成纤维囊壁。动物实验显示假囊肿壁的形成需要四周时间,而在人体中至少需要六周。典型的假囊肿与主胰管相连,由于胰液的分泌压力,囊肿可能会不断扩大并长期存在。
假性囊肿的大小不一,多数直径在15cm左右,小的可能不到3cm,大的甚至可以达5000ml。囊内液体呈碱性,包含蛋白质、粘液、胆固醇和红细胞,颜色可能是澄清的黄色液体或巧克力样稠浊液体。尽管淀粉酶含量增加,但通常不存在激活酶。
由于炎症反应,假性囊肿的囊壁可能会粘附;坏死组织常附着在其表面;囊壁因肉芽组织的形成而继续增厚。囊肿在扩张过程中可以向各个方向发展。如果激活的胰酶进入囊内并侵入囊壁上的血管,可能导致囊内出血。当囊肿合并感染时,可能导致致命性的囊肿破裂和出血。假囊肿,尤其是胰头囊肿,有可能侵蚀消化管,形成内瘘。大的假囊肿可能压迫邻近器官,引起一系列压迫症状。
假性囊肿多见于胰体和尾部,但近年来胰头假性囊肿的发现率显著增加。当出现炎症或胰管受损时,胰液和积液可能沿着后腹膜间隙扩散,形成异位假性囊肿。例如,它们可能通过横膈裂孔伸向后纵隔,形成纵隔囊肿甚至颈部囊肿;也可能向下沿着腰旁间隙形成腹股沟部或外阴部囊肿。这些异位假性囊肿的形成展示了人体构造的复杂性和病情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