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
当皮质性偏瘫来临时,上肢的瘫痪表现尤为明显,远端尤为严重。若皮质受到刺激,便会产生癫痫。顶叶病变时,感觉障碍在皮质性层面展现,其特点是深层感觉正常,而实体感觉、位置感觉以及两点识别能力则出现明显的障碍。这种障碍在远端更为显著。右侧的皮质性偏瘫常常伴随着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针对右利手的人),而双侧皮质性偏瘫则伴随着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尽管大脑皮质性偏瘫一般不会导致肌肉萎缩,但在晚期,废用性肌萎缩可能出现。若顶叶肿瘤引发的偏瘫,则可能出现明显的肌肉萎缩。这种偏瘫的腱反射亢进,但其他的锥体束征并不明显。皮质和皮质下偏瘫大多由大脑中动脉病变引发,外伤、肿瘤、闭塞性血管疾病、梅毒性血管疾病或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也是诱因。
内囊性偏瘫
锥体束在内囊受损后会出现内囊性偏瘫。这种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上下肢瘫痪,包括面部和舌部的肌肉。当内囊后肢的前三分之一受损时,肌肉张力会明显增加,并且较早出现明显的病理反射。内囊前肢受损时,病理反射主要是屈肌组。内囊性偏瘫的主要原因是大脑中动脉分支豆纹动脉供应区的出血或闭塞。
脑干性偏瘫(交叉性偏瘫)
脑干病变引发的偏瘫多为交叉性偏瘫,即一侧颅神经麻痹与另一侧的上下肢麻痹。其常见原因包括血管性、炎症和肿瘤。其中,中脑性偏瘫的典型代表是Weber氏症候群,其特点是病变侧的动眼神经麻痹,以及对侧出现偏瘫。Benedikt症状群也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舞蹈和手足徐动。
脑桥性偏瘫
当脑桥出现病变时,会引发特定的症状群。例如,Millard-Gubler综合征表现为病变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外展神经麻痹,以及对侧的偏瘫。Foville氏症综合征也涉及到面神经麻痹和外展神经麻痹,同时伴随病变对侧注视障碍。
延髓性偏瘫
延髓上部综合征会引发病例对侧的上下肢瘫痪,以及病变同侧的舌肌瘫痪和舌肌萎缩。其他如延髓旁中度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等也伴随着不同的症状表现。BabinskiNageotte病变则导致对侧偏瘫和偏侧分离性感觉障碍等症状。
脊髓性偏瘫
当脊髓半侧出现病变时,会表现出Brown-S'equard症候群的症状,即病变同侧上下肢瘫痪、深度感觉障碍以及对侧的温度感觉和疼痛障碍。颈部扩张(颈部5~胸部2)损伤也会导致偏瘫,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以及各种感觉丧失、尿失禁和神经痛等症状,还可能出现Horner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