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腺肌症在中医的语境中,被归入“痛经”、“月经过多”及“经期延长”等病类。从中医的角度解析,痛经、月经紊乱等症状与血瘀内阻有着紧密的关联。血瘀的形成,则与冷凝、气滞、痰湿等致病因素密不可分。
子宫肌腺疾病多发生于产后、人工流产、刮宫之后。产后或术后,由于气损伤,抵抗力降低,容易感受冷邪,形成冷凝血瘀。或是情绪波动,导致肝气停滞,形成气滞血瘀。亦或是体内津液运行异常,积聚痰湿,阻碍血液流通,形成痰凝血瘀。血瘀既是一个实证,但病程长久、失血过多,也会耗气,导致气血虚弱,形成虚实夹杂的证候。
在治疗上,我们不仅要注重活血化瘀,还要深入考虑血瘀的原因以及虚弱的程度。比如气滞血瘀证,主要症状为月经期小腹胀痛或痉挛性疼痛,拒绝按压,伴随烦躁易怒、胸部胀满、乳房疼痛、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等。治疗时,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香棱丸加味。具体药物如木香、青皮、川楝子等各10克,丁香6克,元胡各15克。腹痛剧烈的可加入乳香、没药各15克;月经量多的人则去掉水蛭,加入炒蒲黄30克。若患者兼见气虚,可再加入生黄花20克,太子参、炒白术各30克。
对于痰凝血瘀证,表现为小腹疼痛拒按、月经量多且稀,有血块,同时上腹胀满、呕吐,子宫增大等症状。舌苔白腻,脉滑。治疗方法为祛痰除湿、祛瘀消症。可选用开郁二陈汤结合活络效灵丹加减。具体药物如半夏、陈皮10克、茯苓、白芥子、当归、紫丹参、三棱等各15克;若患者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可加入太子参30克,炒白术20克。
冷凝血瘀证的特点则是月经期间小腹绞痛或冷痛,疼痛拒按且热敷后可减轻。月经量大且颜色紫暗有血块。患者常伴有四肢冰冷、畏寒怕冷等症状。治疗时需以温散寒邪、活血化瘀为主。少府逐瘀汤可用于加减治疗,如炮姜、小茴香、川穹等10克,元胡、灵脂等15克。若患者月经过多,可去掉川穹和当归,加入炒蒲黄30克和血余炭15克;脾虚者可加入生黄芪20克和太子参等。
子宫腺肌症在中医治疗中需根据具体症状及病因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