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室性心动过速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心肌酶检测是心脏健康的关键一环。在血液检测中,除了常规的pH值、血沉、抗“O”和免疫功能检查外,我们还需要进行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UCG)以及动态心电图监测。这些检测手段有助于我们深入洞察心脏的健康状况。
心电图,特别是窦性心律时的心电图,有助于揭示Q-T冠状动脉间期是否延长,以及其他罕见的异常状况。UCG则能够发现诸如二尖瓣脱垂、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和心脏肿瘤等潜在问题。动态心电图监测则有助于我们了解室速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室速的具体表现。
对于室性期前收缩,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当室性早搏连续三次以上,QRS波呈现宽畸形,婴儿QRS时间不超过0.08s,心室率在150至250次/min之间时,我们应当高度警惕。窦性P波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P波与QRS波独立,表明房间分离,心室率比心房率快。
电生理检查是进一步揭示室速机制的重要手段。在进行电生理检查前,我们必须明确检查的目的,并确定检查终止的条件。该检查的目的是诱发临床表现的心律失常,对于非持续性和非临床表现的室速,诱发通常没有实际意义。
对于室速儿童的电生理检查,指征包括:明确室速诊断,机制不明宽ORS波心动过速的识别诊断;阐明室速机制,根据电生理特性识别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确定室速起源点,以便进行射频导管消融;评估体内除颤器(ICD)的可行性;进行药物电生理学研究,筛选抗心律失常药物,评价治疗效果等。
刺激方案包括诱导室速、评估血流动力学影响、记录室速图等步骤。在刺激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与房间结逆传型房间折返性心动过速、结室折返(Mahaim纤维)或其他异常传导的室上速进行识别。还需要了解常规药物效果,如果不成功再进行电生理检查。其他有创性的检查如血流动力学评估、右心室造影等,必要时也应结合进行。
心肌酶检测以及一系列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是诊断、了解和评估心脏健康状况的关键手段。通过这些检查,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心脏的状况,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