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曼-匹克氏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在生命的早期阶段,特别是在婴儿期,一种罕见的疾病常常悄然出现,它便是尼曼-匹克病。其典型特征在两岁以下的婴儿中尤为常见,甚至有的在新生儿期便悄然发病。主要病症包括肝脾肿大、贫血、营养不良以及发育迟缓。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观察到耳聋、吸风、肌肉强直和肌肉张力下降等现象。在中发现的尼曼-匹克细胞,是此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尼曼-匹克病分为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的症状和进展速度都有所不同。
急性神经型(或称为婴儿型),是尼曼-匹克病中最典型的一种,占病例的85%。大部分病例在出生后3至6个月内显现症状,少部分则在出生后几周或一岁后发病。初期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呕吐、喂养困难,伴随极度消瘦、皮肤干燥、蜡黄。患者会出现进行性的智力、运动功能减退,肌肉张力低下,甚至软瘫痪,最终可能发展为。一半的患者会出现眼底樱桃红斑,并有失明、黄疸伴随肝脾增大的情况。贫血和恶液质主要在4岁前出现。皮肤上可能会经常出现小黄色瘤状皮疹和耳聋。神经鞘磷脂的积累量可能是正常的20至60倍,而酶活性则可能降至正常水平的5至10%,最低可能低于1%。
非神经型(或称为内脏型),其神经鞘磷脂的积累量和酶活性降低程度较婴儿型轻。
幼年型则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出生后发育正常,少数有早期黄疸,常发性肝脾肿大,多在5至7岁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智力丧失、语言障碍、学习困难、情绪易变、步态不稳定、共济失调、震颤等。此类型患者的神经鞘磷脂积累量和酶活性变化程度介于婴儿型和内脏型之间。
Nova-scotia型的症状发展较慢,黄疸明显,肝脾肿大,神经症状明显,多数在学龄期之前便离世。成年人的尼曼-匹克病,其SM酶活性正常,累积量正常4至6倍。
对于尼曼-匹克病的诊断,除了上述临床症状外,还可以通过测量神经鞘磷脂酶的活性、确认神经鞘磷脂的排泄量以及通过肝脏、或淋巴结活栓来进一步确认。尽管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这些患者的关注和护理至关重要,以帮助他们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