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儿科荒:少一点“理念”,多一些“套路”
文/一诺
社会需求与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儿科从原本的“香饽饽”变成了一块儿“难啃的骨头”。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已经着手解决“儿科荒”等问题。但仅靠行政力量,儿科现有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需要一些符合市场规矩的“套路”才行得通。
国家政策不能少
对于孩子,家长不怕奔波、不怕花钱,就要找好医院和好医生。本应是人人追捧的职业,可现实却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医生不愿从事儿科,原来的儿科医生也选择出走。在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儿科荒”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相关政策相继出台。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名。此前,根据国家卫计委透露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千名0~14岁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3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儿科执业(助理)医师存在较大缺口。合理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对于儿童临床诊断中有创活检和探查、临床手术治疗等项目,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并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意见》还提出,“十三五”期间要通过“培养一批、转岗一批、提升一批”,增加儿科医务人员数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推进高等院校儿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儿科学专业化教育,制定普通高校开展儿科学专业人才培训规划。
,扩大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模。根据临床医学、儿科学毕业生数量和岗位需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向儿科倾斜,到2020年累计招收培训儿科专业住院医师3万名以上。加大儿科医师转岗培训力度。符合条件的相关专业医师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在原专科执业范围的基础上增加儿科执业范围。
“儿科荒”成为社会热点,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政策。纵观当下的儿科医生荒,其实并不只是国家停止儿科本科招生惹的祸,在市场中或许能找到更深刻的原因。儿科疾病诊疗费时费力、风险又高,且出现医疗纠纷的概率也比较大,这就导致很多医院不愿碰这块“烫手的山芋”。市场是趋利避害的,医生自然也是,医生对儿科避而远之也在情理之中。其实是儿科医生先“慌”了,导致了儿科“荒”,从而让整个社会更“慌”了。所以,要解决“儿科荒”,先要让儿科医生“不慌”。否则,在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单靠行政手段无法力挽狂澜,儿科只能越来越“荒”。
多些“套路”比较好
如何能让儿科医生不“慌”?最好按照市场的“套路”走。,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只有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才会激发从业者的工作热情,令其感受到本职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对儿科医生也是一样。不能只让儿科医生仅凭理想与信仰生存,应在国家的顶层设计、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医院实际工作中予以倾斜,建立符合儿科特点的薪酬激励制度。儿科医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也很必要,需要建立起一套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案。少一点“理念”,多一些“套路”,才能引来人,留住人。
除了提升儿科医生待遇、拓宽发展空间、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外,提高社会整体的儿科服务能力也势在必行。儿科医生荒不仅是缺乏儿科医生,它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儿科供给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仅仅有不到一百家儿童专科医院,占全国医疗机构的0.4%左右。这些儿童专科医院主要分布在一线、二线以及三线经济发达的城市,三线大部分城市以及四线、五线城市都没有儿童专科医院。单就北京市的儿科医疗市场来看,北京市儿童医院是在50年代建立的,80年代初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建立,之间时隔30年。2015年6月1日,北京京都儿童医院的建立恰巧又是30年,30年才能出一家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可见儿科专科医院的发展有多难,社会上优质的儿童专科医院少之又少。
在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尤其是举办儿科专科医院无疑是缓解“儿科荒”的最佳方案之一。
截止目前,在北京地区,经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批准,由社会资本介入的集医疗、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与一体的大型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只有北京京都儿童医院一家。作为社会资本办医的儿童专科医院,从医院建设角度出发,该院总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编制病床200张。下设以呼吸哮喘中心、血液肿瘤中心、急重症中心、儿童保健中心为重点的36个专业科室,由原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小儿呼吸道疾病危重症方面的专家宋国维,儿童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方面的专家孙媛,以及现任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副院长、呼吸哮喘中心主任的孙绪丁等数十名国内知名儿科专家坐诊。
从政府支持角度出发,2016年4月,北京京都儿童医院成为首个获得“爱婴医院”称号的民营儿童专科医院。不仅如此,该院重点学科急重症中心,也已被纳入北京市昌平区危重症新生儿的转诊治疗网络,目前昌平区政府正积极推动京都儿童医院成为昌平区的危重症新生儿抢救定点指定医院,现在急重症中心已成功收治了第一例住院患儿,使该患儿脱离生命危险,得到及时救治。
2016年,作为北京唯一一家大型三级儿科专科医院,被国家卫计委列入82家被巡视的大型三甲医院名单之中。
建院短短一年,在政府的支持和群众的认可下,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年门诊量高达17万,在缓解儿科就医压力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医院无论从实力、规模、名声上都已经得到了多方认可。
,如此具有社会价值又受政府青睐的医院也有着自己的难处。建院一年以来,备受家长关注的儿童医保始终未能审批覆盖到位。由医保不到位带来的患者流失使得医院的优质资源,如专家、医疗器械、就医环境等被部分闲置,资源浪费。,由于行业特殊,从医疗发展的规律来看,民营儿科要想取得市场也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品牌培养。
如此看来,儿科想要破局不但需要高瞻远瞩,也需要盘活当下。结合市场行情,鼓励社会资本加入,对于解决“儿科荒”虽然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却绝不能够少了政府的优质政策的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