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的发展史
胰岛素应用于临床迄今已有85年之久。围绕胰岛—胰岛素—胰升糖素方面,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推动了内分泌代谢病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
“胰岛素”与“诺贝尔”之缘,1922年加拿大Banting等从胰腺中提取到可降的物质,命名为胰岛素。Sanger在上世纪50年代首先阐明了胰岛素的一级分子结构,提出A链由21个氨基酸组成、B链由30个氨基酸组成。在此基础上,又发现A链、B链通过两个二硫键相连,而A链内还有一个二硫键,形成了胰岛素的三级结构。此后Steiner又提出胰岛素是在胰岛素原一条长链基础上裂解出来的,胰岛素原内含胰岛素、C肽和四个碱性氨基酸。值得提出的是,胰岛素放射免疫测定既具有灵敏性,又有特异性,可为微量物质的检测提供新的、大量信息,而Yalow为这一技术的发明做出巨大贡献。Banting、Sanger、Yalow等均因胰岛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胰岛素治疗的演变过去较长时期内临床所采用的胰岛素均来自猪和牛的胰腺,用酸性乙醇提取的粗制胰岛素含有A、B、C三个组分,仅C组分中有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故需进一步纯化。上世纪80年代,采用重组DNA技术利用大肠杆菌人工合成人胰岛素,或利用酵母合成人胰岛素,使胰岛素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且抗原性明显降低。在胰岛素分子结构上进行变动,可引起药代和药效方面的改变,由此诞生的赖脯、甘精胰岛素等胰岛素类似物,又为原有胰岛素增添了品种,为更好地控制基础、空腹和餐后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达标创造了条件。
目前胰岛素治疗所用注射器和针头已大有改进,从有痛转向痛注射,自我血糖监测也使胰岛素注射更为安全、有效。从注射胰岛素、胰岛素泵到肺部吸入、口腔喷雾等非注射途径以及微型人工胰岛,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开发胰岛素的给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