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常见方的胰岛素治疗误区
首先,由于1型小糖友要终生打胰岛素控制血糖,所以作为家长,最关键是要让小糖友在达到一定认知年龄后,让他们了解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和掌握胰岛素使用技巧。例如知道胰岛素注射部位,处理使用胰岛素期间产生的等等,这些知识非常重要,做好这些可以增强小糖友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小糖友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家长要特别特别注意他们的饮食,同时要保证他们规律的生活。由于小糖友年龄尚小,自控能力不强,如果出现晚上过度上网,在家里不按时吃饭等不规律现象时,家长要给予指导,以保证他们的规律生活作息,从而让他们更好的控制病情。
再次,家长在帮助孩子注射胰岛素时,要准备好前提工作。在使用笔的时候,有几个大的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一个是注射部位要长期轮换,一般情况下上臂外侧、腹部肚脐直径3-5cm以外、大腿的外侧、前侧均可作为注射部位,少部分在臀部注射。二是不同种类的胰岛素,注射部位也不同,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适宜腹部注射,吸收迅速;而中效或长效胰岛素适宜在大腿部注射,吸收稳定。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帮孩子打完胰岛素后,喜欢立刻用棉签按,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会造成胰岛素吸附于棉签而剂量不准确。注射后,胰岛素笔最好放在专用盒里,而放在冰箱里没开封的笔芯,拿出来后需要等半个小时才能用。假如剩余笔芯胰岛素的量不够一次注射,就需要换一支新的笔芯进行注射。
常见胰岛素治疗误区
误区一:“打了胰岛素会”,因此拒绝胰岛素
不少病患者对胰岛素存在诸多偏见,甚至认为胰岛素注射后会成瘾,拒绝胰岛素,丧失了治疗机会从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许多患者认为2型不应该注射胰岛素。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除1型糖尿病外,2型糖尿病在下列情况需要应用胰岛素:(1)经足量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仍未满意控制者;(2)合并急性并发症;(3)合并严重的慢性并发症;(4)合并有严重的疾病;(5);(6)手术和应激;(7)妊娠等。
以上这些情况使用胰岛素多数是暂时性的,将急性状态消除后仍可改用口服药。而对那些本来对口服降糖药失效的患者,使用胰岛素一段时期后,一方面消除了高葡萄糖毒性;另一方面可以让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和恢,可能重新唤起胰岛β细胞对口服降糖药的反应性,这时可考虑改用口服降糖药。当然,如果自身β细胞功能完全衰退,或者上述合并情况不能去除,就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了,可见打胰岛素会上瘾纯属稽之谈。
误区二:使用胰岛素意味着病情严重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如果血糖长期不控制,不仅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患某些的风险。通过单独或者联合使用胰岛素的方法,血糖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进而降低上述患病风险,根本不会使糖尿病本身更严重。
误区三:注射胰岛素使发生低血糖的机会增多
其实,任何降糖药物过量均有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如果有些病人容易发生低血糖,可以应用长效胰岛素,因为长效胰岛素相对于其他胰岛素来说,发生低血糖的几率更小,比较安全。另外,患者也可以学习预防低血糖的方法,这样可以积极应对万一出现的严重反应。
误区四:胰岛素导致并发症
事实上,并发症和胰岛素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患2型糖尿病的时间越长,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也越需要使用胰岛素。相对于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来说,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反而要小一些。
误区五:注射胰岛素很可怕,也很疼
目前注射胰岛素用的专用针头都有光滑的外涂层,而且针头非常细,因此注射时几乎不会感觉到。另外,胰岛素的常用注射部位(如腹部)神经末梢非常少,这进一步减少了疼痛的可能性。在最开始注射的时候,可能会感觉有些可怕,但当注射胰岛素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感觉。
误区六:使用胰岛素就不能用其他口服降糖药了
目前,常用的胰岛素有短效、中效、预混、长效之分,另外还有经过改造的胰岛素类似物等等。不同时效的胰岛素可以和不同类型的口服降糖药搭配使用,从而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例如,胰岛素+双胍类药物联用,可以减少胰岛素剂量、防止;胰岛素+糖苷酶抑制剂联合使用,可以“消峰去谷”控制餐后高血糖、减少餐前低血糖;而白天服用胰岛素促泌剂,晚上注射一次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则可以在减少促泌剂剂量、保护胰岛细胞功能和减少注射次数、提高治疗依从性之间达到一个和谐兼顾的折中点。所以说,注射胰岛素的同时服用降糖药物也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