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规范治疗才是硬道理
病是一种常见病,如果严格按照“指南”规范治疗,就能看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最最重要的是,不能够半途而废。——贾伟平教授
专家简介
贾伟平教授,现任副院长、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同时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内分泌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常务委员等职。
擅长糖尿病、以及的个体化诊治。
听着走廊里一阵疾速的脚步由远而近,知道这准是贾伟平教授。没错,我认识的贾教授,坚毅决断,快人快语,只在她舒展笑颜时方能觉察到她的温柔明媚。
按照约定的时间,坐在贾伟平教授的对面,开门见山开始我们的访谈,“如何有效狙击糖尿病,在疾病的上游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降低发病率?”
形势逼人
贾教授首先简要介绍说,全球人类的健康正面临着糖尿病的威胁。糖尿病的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正在快速增长。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33亿,而且正以每年新发700万患者的速度猛涨。亚洲已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地区,全球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仅为1%,2002年增长到2.6%,目前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已达到8%~10%。我国目前至少有糖尿病患者2 600万,而且还有相近数量的已有血糖增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界标的“候补者”。
糖尿病可导致全身众多重要器官的损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寿限,并极大程度地增加医疗保险开支,给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为什么要照“指南”做
“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糖尿病虽然法根治,但却是一种可以控制的疾病”,关键是我们应严格按照“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求去做。这一点,贾伟平教授反强调。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2004年我国推出了《中国防治糖尿病指南》。基于国内外多项大型循证医学的最新研究结果,特别是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干预的研究成果,2007年又推出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定了更新、更严格的全面管理血糖、血压、血脂的靶目标。
贾教授又通俗地解释了一遍:糖尿病防治措施有“五驾马车”,即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饮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和血糖监测等。因为“指南”来自于绝大多数人的治疗经验汇总分析,因此对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是适用的。最最重要的是,患者的治疗应“持之以恒,绝不能半途而废”。
现状以及我们的目标
得了糖尿病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可怕的是,很多患者“满不在乎”,或是治疗稍见成效就松懈下来,“血糖高了就吃点药,血糖下来了就停几天”,或干脆听之任之,放弃治疗。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仅有1/4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A1C)达标(<6.5%)。
贾伟平教授举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在此仅写下两例:
拒绝打胰岛素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给予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自身胰岛B细胞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保存残存的胰岛功能,使血糖得到更好的控制,也有助于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可是,有些患者“怕”、“怕麻烦”,认为“用胰岛素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拒绝使用胰岛素。
“指南”要求,初次诊断患了糖尿病的患者,6个月A1C不能达到<6.5%,就应使用胰岛素。初诊A1C>9%,或空腹血糖>11毫摩尔/升,就要使用胰岛素。
血糖监测做不到对于糖尿病来说,血糖自测的意义很大。研究数据显示,定期进行血糖监测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降低了1/3,而死亡率则降低了50%。但遗憾的是,患者对血糖监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大多数患者只在来医院开药时才化验血糖。能做到同时监测血压、血脂、酸、尿白蛋白和眼底的就更少了。
“指南”要求,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或病情危重者,每日监测血糖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病情稳定者,每周监测血糖1~2次。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自我监测血糖2~4次。使用口服降糖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
长期的血糖控制不良,终将导致心、脑、肾、眼、血管和神经等多种并发症。我们的目标是“平稳控制血糖,长期达标”。
即将结束我的访谈,贾伟平教授想告诉所有读者:面对糖尿病——这一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规范治疗才是硬道理。我们大家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