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注射的认知 中国人更适合用哪种胰岛素
胰岛素的认识误区
病患者常纠结于“用还是不用”“用了会不会”的问题。其实,胰岛素是一种生理性激素,患者之所以需要胰岛素,是因为体内缺乏。因此,可以通过补充胰岛素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有的患者当血糖控制平稳后,仍可换回口服药治疗。由此可见,胰岛素治疗完全是生理需求,绝对不会成瘾。
也有的患者认为打了胰岛素就说明糖尿病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阶段。对于糖尿病严重程度的判断,需要结合患病时间长短、长期血糖控制的情况、并发症的多少和程度、、血脂紊乱等合并疾病以及全要器官功能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判,而是否打胰岛素则主要根据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程度、口服药物能否有效降、是否存在急性并发症等来决定。
还有的患者因为惧怕注射或者不方便,拒绝胰岛素治疗。相比口服药物,胰岛素治疗确实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不方便,不能像其他人那样随时随地就餐。而且以前打胰岛素都是用一般注射器,针头比较粗,也很长,打针时很疼。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胰岛素剂型越来越多,已经明显减少了打针的不方便。同时胰岛素类似物研制成功,有的胰岛素类似物可以打完针马上吃饭,饭前忘记打针可以在饭中打针或者吃完饭马上补打。而打针引起的疼痛,也已经基本克服,现在打针都有专门的胰岛素笔,针头都是高科技生产的特殊针头,注射时不会引起疼痛。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应该因为这些原因而逃避胰岛素治疗,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的患者对胰岛素的认识和上面这些患者正好相反,在口服药的说明书上写着有很多不良反应,如“会损伤肝脏和肾脏”,有的药物“会”,而胰岛素没有这些不良反应,因此坚决要求医生给自己打胰岛素。是否需要打胰岛素,何时打胰岛素最合适,这些都需要专科医生分析病情,平衡患者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后做出选择。
哪种胰岛素更适合中国人?
胰岛素经过90多年的发展,历经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三代,一代更比一代强。中国有上亿的糖尿病患者,什么样的胰岛素最适合“糖友”呢?
中国人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餐后高血糖的问题特别突出。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新诊断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过80%的人存在餐后。
专家解释,中国人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衰退比西方人更为明显,餐后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迅速转运到细胞里去;二是我们的饮食习惯所致,中式饮食中米饭和面食等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较高,在热量供给上占到60%左右,而西方饮食以脂肪及蛋白质为主。碳水化合物的“升糖指数”较高,容易带来餐后血糖升高的问题。对于糖友来说,一天中至少有12个小时都是餐后时间,可见,控制餐后血糖是中国糖友的“必修课”。
要在这门“必修课”上取得好成绩,患者和医生的配合不可分。首先医生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而患者要做“听话”的好学生。中国还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怀有“偏见”,担心成瘾,害怕打针,觉得胰岛素用了就撤不掉了等等。胰岛素只有需要或不需要,不存在成瘾、撤不掉等问题。患者的胰岛功能不行了,自身产生不了胰岛素,就需要外源性胰岛素补充。糖尿病患者经过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的话,就需要开始胰岛素治疗;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大于9%或空腹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mmol/l)的新诊断患者可使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胰岛素经过90年的发展,到如今已是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的时代。此前的第二代胰岛素——人胰岛素容易产生低血糖等问题,而且需要患者在餐前30分钟,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胰岛素类似物是在人胰岛素基础上发展的新一代胰岛素。通过改变人胰岛素的细微结构,可以制作出速效、长效等不同特征的胰岛素类似物;或者将速效、中效两种胰岛素以一定比例重新组合,制作出更符合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特点是可以兼顾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并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而且,速效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不需要患者餐前30分钟注射,临餐注射即可,不容易漏打错打,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幸福感的提升。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是糖尿病患者开始胰岛素治疗的理想选择,尤其适合餐后血糖高的中国糖友,一种胰岛素,兼顾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有了新一代胰岛素,再有了好心态,糖尿病患者一样可以活出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