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的“精神世界" 典型症状有哪些
病患者的也很突出,患者焦虑不安、紧张、苦闷、恐惧、、情绪不稳,伴有、、脉速、坐立不安、多处就医等,患者的焦虑情绪会影响血糖的恢,但与血糖的高低并不成正比。焦虑和两种状态往往相互混杂、交织出现。
是目前世界上患病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的一种疾病,其实它的死亡率并不是因为糖尿病本身,而是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糖尿病患者都自觉有精神方面的改变,那么,得了糖尿病精神症状会发生变化吗?下面,我们就得了糖尿病精神症状会发生改变吗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吧。
糖尿病精神症状会发生改变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综合征:多在疾病早期出现,表现倦怠、、烦闷、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等。但自主神经症状不明显。
②抑郁状态:兴趣减少、情绪低沉、悲观、消极、自责、自罪、悲观厌世、性欲低下等。抑郁同时常伴有明显焦虑,这可能是本组病人自杀倾向较强的一个原因。
③焦虑状态:糖尿病患者的焦虑也很突出,患者焦虑不安、紧张、苦闷、恐惧、易激惹、情绪不稳,伴有心悸、多汗、脉速、坐立不安、多处就医等,患者的焦虑情绪会影响血糖的恢复,但与血糖的高低并不成正比。焦虑和抑郁两种状态往往相互混杂、交织出现。
④幻觉状态:偶有一过性闪光、闪电或各种彩色物体的幻视。
⑤意识障碍:早期表现可为嗜睡,多发生在躯体症状加重和血糖升高或接近昏迷前。随着血糖水平变化,嗜睡可呈波动性。血糖升高时,病人嗜睡;病情恶化,意识障碍加深。昏迷状态多在糖尿病恶化时发生。先有口渴、呕吐和脱水等表现,进而出现呼吸性酸中毒,最后陷入昏迷。期间可有错乱状态。值得提出的是精神症状的出现、类型与病程长短和血糖的高低并不总成平行关系,个体差异颇大。
抗精神病药对糖尿病没影响?
近六百万患者三年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对罹患糖尿病的担心不应该成为影响慢性精神病患者选择抗精神病药物的一个因素。
礼来公司的首席研究人员Alan Breier博士称:“没有任何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显示出使糖尿病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此项研究结果应使患者和临床医生感到放心。”
Breier博士说,他们对服用不同种类抗精神病药的患者作了大样本研究,以确定药物相关糖尿病的发生率。
实质上,不同类别的抗精神病药在诱发糖尿病的风险上没有显著差异。研究人员对使用老的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与较新的药物如礼来公司的奥兰扎品(再普乐),杨森公司的利培酮(维思通)进行了比较,以了解明确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的发生率。
但研究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这一结果证实了以往的研究结果。Breier博士说“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慢性精神病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普遍增加这一点很重要,至于产生的原因,我们尚需更好地了解。”
“抗精神病药会增加糖尿病的问题并没有相当有力的证据,这项研究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什么才是重要的,即——药物的疗效。”
糖尿病患者警惕精神抑郁症
国内一项针对糖尿病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精神抑郁的状况比较普遍。
研究者通过对68例、年龄在39~72岁、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抑郁自评表"测定抑郁指数,结果发现:有45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状况,占总病例的66.2%,其中属中重度抑郁者15人,占1/3。
糖尿病并发抑郁状况主要表现为:(1)情绪低落,占100%,有晨重夕轻的特点;(2)思维迟缓,即记忆力降低,大脑反应慢等,占86%;(3)活动减少,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常个人独处,占85%;(4)伴有焦虑,占82%;(5)睡眠障碍,早醒为其典型表现,占80%;(6)性欲减退,占66%;(7)有疲乏、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等躯体症状,占61%。
糖尿病并发抑郁是十分有害的,原因是抑郁状况可与糖尿病相互作用,相互加重。糖尿病会给患者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以及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加之糖尿病发展的最终趋势多会引起其他重要脏器组织(如肾、心、血管等)的并发症,不少患者由此常会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这种负性情绪可引起人体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儿茶酚胺过量分泌,以及脂类代谢紊乱等,不仅使血糖升高,治疗的依从性下降,还可加速并发症发生,对病情和预后都有不良影响。反过来,血糖控制不佳,病情加重,又会导致病人精神痛苦、悲观等,同样又会加重患者的抑郁状况。严重抑郁除易致糖尿病病况失控外,还可能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
不过,有关专家认为,糖尿病性抑郁是可以预防的。首先,患者要学会精神调摄,心境要放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病。平时多参加-些社交活动及适量的体育运动,这有助改善心情。同时,病人家属应多疏导、鼓励、安慰,并理解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患者可参加一些糖尿病专题讲座,了解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基本常识及应对措施,纠正错误认识及不良行为。第三,当患者出现中重度抑郁时,可适当用些抗抑郁药治疗,如5-羟色胺抑制剂等等,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