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怎么办?6个时刻最易“逮住它”

预防糖尿病 2017-10-10 15:00预防糖尿病www.tangniaobingw.cn

  堪称中国病“四大名捕”的中华医学会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携手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卫生部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杨文英教授、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共同呼吁,“抓住”,刻不容缓。

  人人要防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就像走钢丝:血糖高了不行,损害心、肾、眼等靶器官;低了更不行,会造成低血糖,严重的还会导致,危及生命。邱大爷患糖尿病两年了,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前两天,他带孙子去散步,一高兴多走了几公里,开始觉得特别饿,并没在意。后来越来越难受,还心慌、出大汗,等到被送进医院时已了。医生告诉他的家人,这是典型的低血糖表现。家人很不解:“糖尿病不是血糖高吗,怎么还低了?”其实,低血糖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患者对此一定要提高警惕。

  正常人很少会出现低血糖,是人体内多种激素良好调节的结果。这些激素既有降血糖的胰岛素,也有升高血糖的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它们密切协调,将血糖控制在4—7.8毫摩尔/升的窄小范围内。但是,糖尿病患者因为内分泌紊乱,这些“掌管”血糖的激素配合出现问题,就出现了血糖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异常现象。

  低血糖是进行糖尿病治疗时常见的急性并发症。研究显示,一个糖尿病患者每两周会遭遇一次低血糖。此外,每年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14个人中就有1个人发作过一次或多次严重低血糖事件,并需要医生紧急救助。1/3的糖尿病患者在睡眠中,出现过低血糖。

  由于低血糖对大脑有损害,时间久了容易有生命危险。一般人血糖低于2.9毫摩尔/升会感觉难受,而平时血糖较高的糖友当血糖降到6—7毫摩尔/升就会出现上述症状。发生低血糖时,身体会立即启动升血糖机制,动用储存的糖来尽量升高血糖,会伴随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面色苍白;心悸(心率加快);饥饿难耐;焦虑、紧张不安;肢体震颤和血压轻度升高。患者血糖下降速度越快,上述症状越明显。出现低血糖先兆症状,是身体在提醒你“快吃东西”。

  血糖低怎么办?

  经常有患者家属问,发生低血糖时,我们根据经验给患者用降糖药,结果适得其反,使病情加重。到底该怎么办呢?怀疑低血糖时应立即测定血糖水平,无法测定血糖时要暂时按低血糖来处理。1.如果只是轻度低血糖,患者神志清醒,可以吃15—20克糖类食品,如几粒糖果、几块饼干,或喝半杯糖水,最好用葡萄糖,可以达到迅速纠正低血糖的效果,一般十几分钟后低血糖症状就会消失。之后再每15分钟监测1次血糖。如果血糖水平仍然小于等于3.9毫摩尔/升,需再口服15克葡萄糖。如果血糖水平高过3.9毫摩尔/升,但离下顿饭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话,可适当吃些米饭或馒头等食物以防止低血糖的再次发作。2.低血糖后意识不清者,就不要给其喂食物,应立即送医院。而对于一些口服降糖药所致的低血糖患者,经治疗苏醒后,仍有可能再次陷入昏迷,需要密切观察四五天。

  值得强调的是,预防低血糖不同患者方法不同,对于打胰岛素的病人,一天要检测血糖3—4次;口服磺脲类或格列奈类降糖药的病人,一天应检测血糖1—2次。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行,如果发现血糖偏低,一定要加以注意,找医生调整药量。

  6个时刻最易“逮住它”

  不同的人,低血糖症状不一;同一个人,每次发生低血糖的反应也不一样。这与患者的年龄、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低血糖的程度、发生速度及持续时间有关。有的人对低血糖较敏感,血糖一低就会立刻感到饥饿、出汗、心悸等,而有的糖友由于长期慢性低血糖,反应较差,甚至可能一点反应没有。如何“逮”到低血糖,以下几个时间段最关键。

  其一,低血糖的发生主要与药物使用不当有关。胰岛素和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格列奈类降糖药,如果使用过量,容易引起低血糖,而双呱类等降糖药单独使用,一般不会低血糖。

  其二,运动和减少食量会使血糖降低,所以,如果上述三种药物的使用者擅自增加运动量或减少饮食,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就会大大增加。

  其三,胰岛素注射方式不正确会引发低血糖。由于胰岛素是一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可能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产生硬结,并导致该部位胰岛素的吸收率下降,吸收时间过长,进而血糖控制不稳定。

  其四,夏季血糖偏低,是因多种因素造成的。如夏季气温较高,人体内对抗寒冷、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减少,胰岛素的作用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夏天昼长夜短,糖友常睡眠不足,再加上户外活动增多,新陈代谢旺盛,血糖消耗增多。

  其五,夜间低血糖一般出现在凌晨1—3点钟左右,患者会感到心慌、颤抖、饥饿,并多汗、做噩梦。有些患者会出现第二天晨起后头痛、感觉没睡好,浑身乏力。

  其六,肠胃功能不好的糖友,由于进食后不能及时消化吸收,也会引发低血糖。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