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医养护有妙法
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增加。基于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思想,运用中医学养生理论,指导患者饮食起居、四时情志等,以协调其阴阳、精气神,从而达到协同治疗,较好控制病情的目的。
控制饮食是基础
除药物治疗外,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一环。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在饮食的调配上要合理,不偏食。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粮食、肉类、蔬菜、果品等有主有从,适当合理调味,才能补益气血津液,有益于人体健康。同时,不同的食物其性味不同,归经不同,所含的营养成分以及所起的作用亦不同。如“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肝入脾,咸入肾”等,要做到合理膳食,均衡搭配,才能有益健康。
甜:甜入脾。食甜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调胃解毒。但糖尿病、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宜少食。
酸:酸入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的功效。以酸味为主的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
苦:苦入心,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如苦瓜,常吃能治疗病。
辛:辛入肺。辛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但患有、、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咸入肾,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
有些人信奉饮食越清淡越好,甚至是吃素。在素食中,除了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外,其他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都很少,而且营养价值较低。其实,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吃荤还是吃素,而在于吃什么和吃多少。如鸡、鸭、鱼、肉之类的食物中大多含有非常丰富的优质蛋白,以及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它们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不能缺乏。如果用植物蛋白来代替,则比较困难。因为植物中蛋白质含量较低,且质量(即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量的多少)不如动物蛋白好,所以在一定程度内多进食动物蛋白,是大有益处的。
如山药小麦粥有养心阴、止烦渴的功用,用于糖尿病心阴虚者,小麦为高纤维食物,能明显降低血糖。山药熟地泽泻瘦肉汤有滋阴固肾、补脾摄精的功用,适用于糖尿病脾肾俱虚者。菠菜根鸡内金粥可利五脏、止渴润肠、降糖。胡萝卜粳米粥可健脾和胃、下气化滞、明目降压、利尿降糖。
一些瓜菜也有助于降血糖,苦瓜、南瓜、冬瓜、萝卜、胡萝卜、蘑菇、芹菜、菠菜、卷心菜、洋葱、豌豆等对糖尿病、高血压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糖尿病人能否吃水果呢?水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这些对糖尿病人是有益的。水果中所含的糖分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其中果糖在代谢时不需要胰岛素参加,所以糖尿病人在血糖已获控制后并非一概排斥水果。水果的吃法也要讲究,不要在进餐后马上吃,可在两餐之间进食,以免使餐后血糖偏高。
饮食宜忌的基本原则,已成为中医养生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备急千金药方·养老食疗》云:“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饮食有节的调养方法对防治糖尿病尤为重要。
运动锻炼应适度
古人早就认识到,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以不疲劳为度,可根据病情选择散步、健身操、太极拳、游泳、交谊舞等。尤其是太极拳,具有轻松、自然、舒展、柔和的特点,最适合糖尿病患者。
适度的活动可防治糖尿病已是众所周知的,但活动量太过与不足对人体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对此古代医家早有阐述。《素问·上古天真论》:“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岁。”华佗于《中藏经》中云:“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其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现代研究,运动可使糖耐量降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这与中医学的认识不谋而合。
起居保养顺四时
《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强调人与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是一个动态的整体。所以,人们要想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必须对自然界四时周期性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如顺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借以提高人体对外界气候的适应能力,否则就会变生或引发种种疾病。因此,《素问·四气调神》指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强调了顺应阴阳四时是人体养生长寿的根本。糖尿病的发生从内因上来说是由于体内阴阳水火失去平衡而引发。所以,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及时调整机体阴阳,使之趋于平衡,对糖尿病的防治较为重要。
总之,糖尿病患者应在中医养生理论的指导下,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乐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方能形与神俱,而利于病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