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警惕5种心态 漠视疾病不可取
当今社会,病患者数在全球快速增长。我国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如此众多的糖民,他们的疾病不仅仅是疾病本身,糖尿病的心理问题也是他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现主要谈谈初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糖尿病5个心态不可取
1、因否认而漠视疾病
糖尿病是一个缓慢进展性疾病,攻克该病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和早逆转。可是许多患者在早期检出时不引起重视,认为自己能吃能喝哪会有病?根本听不进医生和亲人的劝言,继续久坐少动、贪吃、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不愿意接受治疗也不定期到医院查结果导致了疾病快速和加剧发展。
2、因恐惧后果而担忧
许多患者接受自己是糖尿病的同时,一些不良的坏情绪如担忧焦虑自责和恐惧后果等常常伴随患者,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这主要是因为对糖尿病“知”而造成的,虽然糖尿病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且一旦确诊逆转疾病的可能性小并且常须终生吃药,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出现在所难免。但是目前对糖尿病的认识早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对其危害的控制完全可以通过医患合作,家庭及社会的支持达到糖尿病患者象正常人一样健康和寿终正寝状态。
所以,初患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通过正规途径多学习糖尿病知识,多去看医生,多和医生交流自己碰到和疑惑的问题,并且把医生的要求记下来反复实践并记下心得以便每次和医生交流都有针对性而受益。许多患者不学习或到处求“医”,道听途说,看到某些糖尿病患者没有正规治疗而造成的痛苦局面就联想到自己将来,从而产生自责内疚和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是一定要及早给予重视的。
3、因“好面子”而不规范治疗
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需要规范地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才能保持血糖稳定,这势必影响患者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关系。如果患者讲面子,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病情以取得周围亲朋好友的支持及理解,则肯定会影响血糖的稳定和控制。如果患者不愿意让身边的人知道,那么一方面不能得到周围人的实际帮助,另一方面压抑和担忧等不良情绪更容易困扰自己,久而久之还会形成心理障碍怪圈,患成症。
4、因太多“麻烦”而丧失生活热情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对于患者来讲,涉及的第一问题就是如何吃饭。特别是面临想吃而不敢或不能吃时,患者的“痛苦滋味”只有自己才能切身体会。许多患者就诊时常常,唉声叹气,自觉活的没有意思。糖尿病患者要克服这种心理,不要把治疗糖尿病的一些手段和方法看成“额外负担”,要把观念转变一下。虽然糖尿病这个帽子摘不掉,但我们可以摸清它的脾气与它和平共处,让它不危害我们,是完全可行的。所以糖尿病初期患者更加要树立生活热情,因为你的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5、因过于“谨慎严格”而紧张
一些初患糖尿病的患者因性格因素经常为了遵循作息制度而使自己处于紧张状态,稍有改变如果影响了血糖又会内疚自责,长此以往是绝对不利于血糖控制的。因为压力的增加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功能的紊乱,肯定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据研究: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的分泌增加,间接的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而导致糖尿病。糖尿病属于心身疾病,不但不良情绪可能诱发糖尿病,心理因素对其发展、预后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患者在进行“五架马车”治病的同时,必须注意心理调节,要掌握好度,这样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得与失是事物的矛盾体:有得必有失,反之也一样;初患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理解这一点,力争保持情绪稳定和快乐。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心理障碍;还要避免家庭矛盾,不要大事小事就生气,要心胸开阔,大事多商量,小事不计较。工作上的事情要以奉献为荣,不要过分看重名利地位。如果把“身体健康”放在这些问题之上,对不顺心的事置之度外,对“名利”淡然处之,就可把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减小到最低而获得良好的预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