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异常不利糖尿病治疗 教你应对五种坏情绪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其实笑一笑不止十年少,还能笑出个健康身体。众所周知,病从口入,但病由心生,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病属于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均起重要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糖尿病的发生和情绪有怎样的关系?
糖尿病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糖尿病的心理障碍与年龄、病程等因素密切相关。行动畏缩、依赖心理较强是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情绪低落、力不从心是中年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而老年患者多表现为急躁易怒,难以接受他人为其安排的治疗及护理,甚至有。某三甲医院就有一名78岁的女性糖尿病并发患者跳楼自杀,就是因为糖尿病困扰阿婆20多年,使其出现了情绪低落、轻生自杀的心理障碍,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
糖尿病人情绪波动会导致患者的,对患者的健康和病情的稳定很不利。大家都知道,坏心情让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使我们的免疫力变弱。具体到糖尿病,还有一点杂的身体机制:现代心身医学发现,人在坏情绪时,脑会刺激身体大量分泌一些拮抗胰岛素分泌的激素。人的胰岛素不足,血糖就会升高。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加速脂肪的分解,使血液中脂肪酸大量增多,导致酮症。
五种心态应该如何应对?
否认和怀疑
这种情绪的患者早期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或自认为得了糖尿病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不接受治疗,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治疗:这一阶段应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和希望,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克服对疾病怀疑、拒绝及满不在乎的心态。
愤怒和失望
糖尿病一旦被确诊,将终身依赖外源胰腺素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青少年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针对父母。
治疗:对此类患者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用宣泄法使积聚在患者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掉,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恐惧
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之甚少并存在许多误解,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和一生,惧怕死亡等。或对治疗过分关心,出现、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治疗:心理医生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焦虑、恐惧产生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心理障碍。
自责心理
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
治疗: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厌世和自杀心理
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对治疗产生对立情绪,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
治疗:对这类患者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其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在自杀念头存在期间,应严防患者的自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