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在抗菌治疗方面,我们应优先选择易于进入脑脊液的最大剂量杀菌剂。为了更有效地消灭病原体,第一剂的量需要加倍,并通过静脉快速给药。对于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治疗周期至少需要3周;而对于革兰阳性菌脑膜炎,则需要至少2周。
对于病原菌尚未明确的脑膜炎,我们曾使用氨萘西林配合氨基糖苷类药物。由于后者的有效血液浓度接近中毒浓度,且不易进入脑脊液,具有潜在的耳肾毒性,因此现在已不再推荐使用。现在更常用的方案是氨苯西林联合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啶或头孢曲松。特别是头孢曲松,因其光谱抗菌、高效、半衰期长、对革兰阴性杆菌效果显著、使用方便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婴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常用药物。它可能与胆红素竞争,增加核黄疸风险,因此在新生儿黄疸情况下使用需谨慎。
对于病原菌明确的脑膜炎,我们可以根据药敏试验和临床情况选择敏感的抗生素。例如,对于葡萄球菌感染,GBS苯唑西林(新青霉素)或青霉素是首选;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头孢他啶是首选;对于厌氧菌,甲硝唑和青霉素是有效选择。
对于脑室膜炎,研究表明病原体从脉络丛进入侧脑室,然后扩散到蛛网膜下腔。由于脑脊液循环的方向是从上到下,通过鞘内注射的药物不易到达脑室。不再推荐使用鞘内注射,而是保留抗生素在侧脑室导管内。国内外已有较多报道,通过脑室内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常用的药物包括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还会使用呋塞米和甘露醇来帮助控制脑水肿。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也被广泛应用。当抗生素治疗时,大量细菌溶解可能刺激身体产生更多的炎症介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这些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减少炎症、降低细菌性脑膜炎的后遗症和死亡率。
硬脑膜下积液的处理也是治疗的一部分。如果明确存在硬脑膜下积液,可以通过硬脑膜下穿刺放液来缓解症状。对于穿刺无效的情况,手术治疗也是一种选择。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支持疗法。这包括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输血或血浆、输入血丙种球蛋白等。近年来,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有一定疗效。其作用机制包括改善血清和呼吸道Ig平、激活补体系统、加强吞噬功能和Fc介导的粘附作用等。但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也可能导致皮肤潮红、恶心、呕吐、头痛、呼吸短促等过敏反应。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预后仍然严峻,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关键。尽管死亡率没有明显下降,但如果能早期正确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也有可能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