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患肢肿胀,这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的显著标志。患肢的组织张力明显升高,呈现出非凹陷性的水肿状态。皮肤色泽发红,温度异常升高。在肿胀较为严重的情况下,皮肤上甚至会出现水泡。而肿胀的部位,则因血栓形成的具体位置而异。
若血栓在股静脉中形成,整个患侧肢体将会出现明显的肿胀;若是在小腿静脉中,则肿胀仅限于小腿部位;若是下腔静脉出现血栓,下肢整体将会发生肿胀。血栓的形成位置,与肿胀的起始部位密切相关。如从髂-股静脉开始,早期大腿便会肿胀;若是由小腿静脉丛开始,则会逐渐蔓延至髂-股静脉,先出现小腿肿胀,再累及大腿。
大多数患者在疾病发生后的第二、三天,肿胀达到高峰,随后逐渐消退。消退的初期表现为组织张力减弱,随后患肢周径逐渐缩小。但除非在血栓形成早期完全清除,否则很难完全恢复正常。在血栓形成的后期,虽然部分静脉已经重新开放,但由于静脉瓣膜功能已被破坏,肢体静脉压仍然较高,其表现类似于原发性下肢瓣膜功能不全。
患者还会感受到疼痛和压痛。这种疼痛主要来源于两个原因:一是静脉内血栓形成引起的炎症反应;二是血栓形成阻塞了静脉,使得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压痛主要出现在静脉血栓形成的炎症反应区域,如股静脉行径或小腿部位。
浅静脉曲张是下肢静脉的一种代偿性反应。当主静脉被阻塞时,下肢静脉血会通过浅静脉回流,导致浅静脉代偿性扩张。在急性期,浅静脉曲张并不明显,而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表现。
在特殊情况下,如肌肉静脉丛广泛累计,髂股静脉及其侧支被血栓完全阻塞时,会发生股青肿。这时,组织张力极度增加,可能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患肢皮肤发亮、出现水泡或血泡、皮肤呈蓝紫色等。这种情况极为紧急,需要立即手术挽救患肢。
面对患者的下肢突然肿胀,我们应该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这时,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是否有近期的手术、创伤、感染、长期卧床或恶性肿瘤等诱发因素。根据肢体肿胀的平面体征来评估静脉血栓的上界。
病程的评估同样重要。全肢病变是一个自然的进化过程,而局段病变则与再通的时机有关。辅助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需要紧急处理的疾病。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做好自我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