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鉴别
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深入了解与辨识
对于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这一异原性疾病,了解其发病机制、实验室诊断、临床表现以及并发症至关重要。尽管此病症有众多别名,且发病率较低,无性别差异,但其诊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目前已有数百份相关报告,但此疾病仍易与其他细胞减少症混淆。本文将重点介绍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识别与诊断,以及与其相似的疾病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一、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 发病机制:该病症的病因尚不清楚。尽管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可在其中发挥作用,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粒细胞克隆形成细胞数量和克隆刺激因子水平正常或增加,但形成机制尚不清楚。
2.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微增加,粒细胞绝对计数减少。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杆状核中性粒细胞的计数均有所下降。
3. 临床表现:此病症多见于4岁以下的幼儿,且大多数病例在14个月内发生。临床表现可能为严重的婴儿感染,也可能无症状。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和败血症,如蜂窝组织炎、乳突炎、中耳炎、咽炎和肺炎等。
4. 并发症:少数患者可发生脑膜炎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二、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此病症的特点是反复感染伴随周期性循环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每一周期约为21天。本文还将介绍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1. 发病机制: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早期造血前体细胞内源性调节紊乱引起的。
2. 临床表现:健康感染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减少程度。在两次粒细胞减少的间隙期,儿童往往没有感染症状;而在粒细胞减少期,则可能出现发烧、牙龈炎、口腔炎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查: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周期为21天,70%病儿的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为3~10天。检查发现,粒细胞减少期为粒系统发育不良和成熟障碍,间隙期粒系统增生活跃。
4. 诊断:该病的诊断依据是21天的粒细胞减少和反复感染。应在2个月内反复测量粒细胞计数2~3次(观察两周)以做出准确诊断。
我们对儿童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也了解到其与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之间的区别,包括发病机制、检查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希望家长们能够准确判断孩子的症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