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硬脑膜下血肿有哪些因素
硬脑膜下血肿:易被忽视的颅内隐患
硬脑膜下血肿,听起来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医学名词,但实际上,它就在我们身边,可能就在你我或亲朋好友之中悄然发生。这种病症,常常出现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出血,由于其早期症状隐蔽,容易被忽视,因此及时了解和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当我们谈论硬脑膜下血肿时,首先要明白它并非突然袭击的猛兽,而是有一定的分类和成因。根据受伤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的时间,它被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这其中,大多数的情况是由颅脑创伤引起的,特别是那些仅有轻微头部创伤史的患者,如在前额或枕后的撞击,可能导致颅腔内脑组织移动,进而撕裂进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非损伤性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虽然罕见,但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疾病有关。
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扩大的原因,过去有许多假设,但现在的研究逐渐揭示了其背后的机制。患者的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以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被证实为促使血肿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电镜观察发现,血肿内侧膜没有血管,而外侧膜则含有大量毛细血管网,这些内皮细胞间的裂隙较大,存在漏血现象。还有研究发现血肿外膜中存在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这些细胞在分裂时出现的脱粒现象可能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进一步促进慢性出血。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多为双侧,其中不少是由产伤引起的。产后颅内损伤虽然较少见,但在6个月内儿童的发病率相对较高。除了创伤外,营养不良、坏血症、颅内外炎症等都可能成为引发此病的因素。对于非创伤性硬膜下血肿,可能与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导致的硬脑膜血管渗透性变化有关。
了解了硬脑膜下血肿的成因和分类后,我们更应当注意预防措施。保护头部、避免创伤是首要的预防措施。若发现自己或孩子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咨询医生,抓住最佳治疗时机。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早日康复。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家人的负责。
硬脑膜下血肿是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病症。只有深入了解、及时预防、及时治疗,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