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病肾病是怎么引起的
多发性瘤(MM)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多元,其病因尚未被完全揭示。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电离辐射以及慢性抗原刺激等都可能与其发病有关。近年来,C-myc的部分基因重组、H-ras基因蛋白产物的水平上升以及淋巴因子,特别是白介素-6分泌调节的异常,也被认为是MM发病的重要因素。
在MM的发展过程中,肾脏是其最易受损的器官之一。以下是导致MM肾损伤的主要因素:
1. 大量轻链蛋白的存在,对肾小管造成直接损害。瘤细胞产生大量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这些免疫球蛋白的分子量较大,可以从肾小管过滤并大量进入肾小管,超出肾小管的最大重吸收能力。其中,轻链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管中形成特殊的管型,导致肾小管阻塞,进一步损害肾脏。
2. 高钙血症的影响。除了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骨瘤细胞还会分泌大量的骨细胞活化因子,刺激骨细胞产生有限的骨溶解,使钙进入血液的量增加。瘤病变部位也存在成骨细胞活化抑制,导致高钙血症和高尿钙,进而损害肾组织和肾功能。高钙和高尿钙还会促进肾小管和肾间质的沉积,导致肾钙化。广泛的钙沉积会降低肾浓缩功能,进一步损害肾脏。
3. 尿酸性肾病的发生。由于肿瘤细胞的破坏或化疗,核酸分解代谢增强,产生过多的继发性高尿酸血症。长期的高尿酸血症以及低氧、低pH状态的肾髓质环境,容易导致尿酸沉积,损害小管间质。尿酸盐结晶不仅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还会阻塞肾小管腔,形成肾内梗阻,导致梗阻性肾病。
瘤的病变不仅仅局限于,浆细胞产生的器官如淋巴结、脾、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下的淋巴组织等也会产生浆细胞,成为原发病变。肿瘤细胞除在中发病外,还会广泛渗透其他组织器官,包括肾脏。虽然肿瘤细胞直接渗入肾组织的案例较少,但一旦渗入,受影响肾脏的体积会显著增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与多糖的复合物沉积于组织器官,造成淀粉样变性,也会引起肾功能损害。瘤细胞分泌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具有冷沉淀的特点,容易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聚集,导致肾损伤。而尿路感染在MM患者中也很常见,主要是由于免疫缺陷和异常轻链蛋白的损害。
深入理解MM的发病机制及其与肾脏的关联,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