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是怎么引起的
在人体这一复杂的生命体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皮肤、汗腺对热量的调控,还有许多液态元素如血液、津液和元阴,也在默默承担着保持体温恒定的重任。这些液态物质的存在,就像体内的温度调节器,确保我们的身体不会因产热过多而体温过高。
当这些液态元素血液、津液、元阴等损失到一定程度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各种发热疾病的出现。在中医理论中,这种状况下的热量过多被称为“虚火(热)”。患者会自觉发热,但测量体温时往往只是轻微升高,一般在38摄氏度左右,到了傍晚或夜晚,这种感觉会愈发明显,疲劳后症状更是会加重。
除了发热,“虚火(热)”还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手脚发热、心烦失眠、口干眼涩、咽干咽痛,仿佛体内有一股热流不断涌动,同时可能伴有颧骨发红等症状。这一切的源头,在于人体内部的液态物质,这些物质在过度劳累、久病消耗、大量失血或饮食不当等情况下,消耗过度而得不到及时补充。
当体内受到外来六淫邪气的侵袭时,这些液态物质也会遭受重创,导致“虚火(热)”症状的出现。这种情况在感染发热性疾病的后期尤为常见。患者低热不退,早晨可能无明显热量,但到了傍晚和夜晚,体温会上升,但一般不超过39摄氏度。患者可能感到抑郁、饥饿、口干但不喜饮酒,同时伴随心烦、失眠、咽干、大便干燥、尿短等症状。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滋养阴液,只有逐渐充盈血液、津液、元阴等阴液,低热才能逐渐改善。
对于发热疾病的治疗不当,如过度发汗,也会损耗体内的阴液,引发“虚火(热)”。对于人体内部脏腑的阴阳偏热状况,需要区分是实还是虚。常见的病症包括胸部烦热、下午潮热、五心发热等。《明医杂》对此有深入阐述:“内伤发热是因为阳气自伤无法升举,阴分下降成为内热,这是阳虚;而阴虚发热则是阴血自伤无法制约阳气,导致阳气升举成为内热。”治疗时应以清金养营、疏邪润燥为主。
深入了解人体内部的复杂机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治疗各种发热疾病。从中医的角度,我们可以找到更为深入的治疗方法和调理方式,帮助患者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