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结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十二指肠结核:成因与发病机制深度解析
在十二指肠这个关键的消化通道中,结核杆菌的存在是相对罕见的。当个体的抵抗力降低并接触到大量的结核杆菌时,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据国外报道,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中有10%至50%可能会感染十二指肠结核。其成因与以下要素紧密相关:
结核菌可通过血液或淋巴液的循环,悄无声息地抵达十二指肠壁粘膜下层或肌层,在那里生根发芽,形成结核灶,并逐渐侵入粘膜和浆膜层,造成破坏。
邻近的组织或器官如果已经存在结核病灶,那么它们有可能直接侵入并穿透十二指肠壁,导致感染。
当人们吸入或吞咽含有结核杆菌的痰液时,这些结核杆菌会在十二指肠中停留,侵入粘膜和粘膜下层,从而引发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十二指肠的血流极为丰富,这也为结核杆菌的感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胆管系统也可能是一种感染途径。例如,肝结核的结核杆菌可以通过肝外胆管流向十二指肠,引发感染。
十二指肠结核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的水平部,其次是降部。壶腹部的结核则常常侵入胃部,造成不良影响。
至于发病机制,十二指肠结核病和其他胃肠结核病类似,常常发生在粘膜下组织。结核菌侵入粘膜后,会形成不同大小和深度的溃疡,少数情况下会形成息肉或大结节肿块。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病变组织呈现出酪状坏死和典型的结核病肉芽肿。从病理学角度,十二指肠结核可分为三种类型:
1. 炎性增生:十二指肠粘膜呈现息肉增生,形成浅溃疡。由于病变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和疤痕收缩,十二指肠可能出现不完全梗阻甚至完全梗阻。
2. 溃疡型:病变通常先从粘膜下层开始,然后侵入粘膜表面形成溃疡。这些溃疡一般不会累及肌层,但病变周围常常有肿胀的淋巴结。
3. 溃疡增生: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溃疡较大,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和疤痕。
了解这些成因和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十二指肠结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