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急性化脓性炎与慢性炎的演变与诊断
在生活的舞台上,有时我们的骨骼也会上演一出“戏剧”,那就是急性化脓性炎与它的慢性版本。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两种炎的特点和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
想象一下,当急性化脓性炎悄然而至,患者可能会突然感受到寒颤高热,体温直线上升,甚至达到40度。疼痛如潮水般涌来,逐渐加重,成为持续而剧烈的疼痛。感染部位红肿热痛,犹如被火焰灼烧,肢体活动变得困难。若治疗不彻底,这场“戏剧”可能转变为慢性炎,成为一种更为持久的病痛。
进入慢性期,患者的表现就像伤口一直在努力愈合但又总是反复发作。这种伤口的脓液不多,疼痛也不明显,时而愈合,时而红肿疼痛,破裂后又恢复平静。这样的过程反复上演,形成了持久的瘘管。有时,伤口还会流出小碎片。X线检查是诊断的“利器”,但需要注意的是,脓肿或骨损伤的阴影要在发病10天后才能显现,而骨损伤的表现则需要4周后才能观察到。
二、诊断
来到诊断环节,化脓性炎的诊断要点犹如一场细致入微的侦探游戏。
急性期(附骨疽):
1. 突发疾病,全身不适,伴随高热、寒战,汗热不退。患者可能食欲不振,甚至出现尿红、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舌头发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2. 患肢局部疼痛、皮肤发红、肿胀呈环形,活动受到限制。
3. 局部压痛明显,附近的肌肉痉挛,关节屈曲。如果出现骨折,伤口会化脓。
4. X线检查:早期并无骨质变化,但两周后会出现轻微的骨膜反应。三周后,骨膜增厚,出现骨损伤、死骨和新生骨。
慢性期(附骨疽):
1. 有急性炎或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的病史。
2. 常有一个或多个瘘管,反复排出脓液或死骨。当脓液排出不畅时,局部会出现疼痛、肿胀和发热。
3. 患者身体变得瘦弱,面色苍白,容易疲劳。食欲不振,有自汗或盗汗的现象。舌头颜色淡薄,舌苔白色,脉象薄弱。
4. X线检查可发现死骨、空洞和新生骨的外壳。
了解这些要点后,我们更能理解炎的复杂性和治疗的紧迫性。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让骨骼的“戏剧”早日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