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斑疹伤寒是怎么引起的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普氏立克次体,这种小球杆状的微生物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血管内皮细胞以及人虱肠壁上皮细胞中。立克次体血症也会附着在红细胞和血小板上。在虱肠的发育阶段,普氏立克次体的形态多样,可能是球形、短杆形、长线形状等不一而足。这些形态学特征的呈现大约在0.3至1μm之间,使用革兰染色则会呈现出阴性反应。它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包括蛋白质、糖、脂肪和磷脂等代谢物DNA、RNA和各种酶。而其胞壁的脂多糖层具有内毒素样的作用。对于这种病原体,它的天敌包括高温、紫外线以及各种一般的化学消毒剂。仅仅56℃的温度维持30分钟就可以将其灭活。它对于低温和干燥却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受性,甚至可以在干虱粪中存活数月之久。
这种病原体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变形杆菌OX19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关联。患者感染普氏立克次体后,其血清会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凝集反应,即外斐反应。除了本组共有的可溶性和耐热性的组特异性抗原外,普氏立克次体还拥有不耐热的颗粒性抗原,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查来识别感染情况。
在生物学研究中,普氏立克次体可以在组织培养中生长,甚至在鸡胚卵黄囊中的生长更为旺盛。尽管豚鼠可用于动物接种并导致发热和血管疾病,但其阴囊肿并不明显,与莫氏立克次体感染区分开来。这种病原体还可以溶解体外热血动物的红细胞,如猴子和兔子等。当注射到大鼠和小鼠静脉时,会引起呼吸困难、抽搐等症状,导致动物在短短6至24小时内死亡。
深入探讨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发病机制后我们发现,这种疾病主要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的血管病变和毒素引起的毒血症等一系列免疫反应所引发的。普氏立克次体通过皮肤和粘膜侵入人体后,先在局部淋巴组织或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生长繁殖,导致细胞破裂并释放病原体进入血液形成立克次体血症。随后,这些病原体侵入全身更多器官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并建立新的感染灶。在此过程中,大量病原体增殖、死亡并释放毒素引发毒血症症状。而在病程的第二周,异常的免疫反应进一步加剧了血管病变的过程。这一复杂的发病机制揭示了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