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怎么引起的
一、探寻病因
此疾病的根源尚不明朗,但其可能因素包括小血管病变、毒素侵袭、药物过敏、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等。特别是,一些理论指向了胶原病以及如红斑狼疮、多发性动脉炎等疾病的可能关联。小血管,尤其是微血管的病变,如溶血和血栓形成,被认为是推动这一疾病进程的重要因素。
二、发病机制深度解析
病理生理过程中,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互动扮演着关键角色。在这一过程中,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vWF多聚体与内皮细胞表面、血小板表面受体相互作用,导致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粘附。vWF的缺乏或分子结构异常可能引发遗传出血性疾病血管性血友病(vWD)。另一方面,vWF水平过高可能会引发慢性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栓性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vWF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需要经历一个酶解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一种名为vWF切割蛋白(Vwfcleavageprotein,vWFCP)的酶,以及金属蛋白酶家族成员13(ADAMTS13)。当vWF多聚体过大时,其止血活性增强,且复发性增强,可能导致血栓的形成。有理论指出,内皮细胞可能分泌过多的vWF或降解vWF的酶系统存在缺陷,从而导致超大vWF多聚体的出现。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金属蛋白酶切割vWF的缺乏也会导致超大vWF多聚体的形成。而获得性vWFCP自身抗体会引发非家族性TTP。内皮细胞的损伤被认为是TTP发病机制的关键启动因素,可能导致血小板在大脑、肾脏和其他器官的微血管中形成血小板血栓。正常情况下,微血管内具有抗凝活性,但一旦内皮细胞受损或激活,这种抗凝活性可能会丧失,进而引发一系列反应。
三、病理特征细致描绘
TTP属于微血管疾病,全身微动脉和毛细血管都可能受到波及。由于过度增生的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形成的微血栓阻塞血管,造成不完全的血管阻塞,使红细胞在通过微血管时受损,形成碎片细胞。这种微血栓在光镜下呈颗粒状,经特殊染色后呈阳性。免疫荧光和电镜研究揭示,这些血栓主要由纤维素和血小板组成,偶尔也能检测到补体和免疫球蛋白。受累血管的内皮细胞虽然不像通常的炎症病理那样有炎细胞浸润,但存在形态学和功能上的改变。电镜下可见这些细胞肿胀,内含大量微管样纤维素成分。尤其常见于肾脏、脑、脾、、心脏和肾上腺等部位。TTP患者的血浆损伤证据可在皮肤、牙龈和活检中发现,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受损血管附近,表现为紫癜。脑部出血最为广泛,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TTP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在深入研究之中。随着科研的深入,人们对这一疾病的了解将更为全面,从而为治疗和预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策略。